东北网9月4日电 8月20日,兆麟公园里突然多出了800多名游客,他们大都是50岁以上的为人父母者,来到公园也不是平平常常地散步观景,他们是带着给子女择佳偶的“艰巨”任务来的。哈尔滨市首期“父母替子相亲会”在这里举行。
据了解,当天参加这个特别相亲会的有800余人,500多人在相亲会上登记了信息,在现场有130余对青年的父母进行了交流。这么一个红火的“父母代子相亲会”发起人是哈尔滨市退休职工魏力兴。第一期“父母代子相亲会”后,魏力兴的手机火了,3天的时间接了800余个电话,老魏不得不再次筹办下期“父母代子相亲会”,预计将于中秋节前举行。
魏力兴办起“父母代子相亲”活动的初衷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曾经成功地给身边的七八对青年牵线搭桥的老魏是同事朋友圈里比较知名的“月老”,最近又有几位当年的老战友请他帮忙为大龄的子女介绍一个合适的对象,同样也是为人父的老魏深切体会着父母们的良苦用心。他觉得这些父母们很多都已退休,生活圈子和接触面都比较小,如果能有一个突破熟人范围的交流,选择的机会会更多。这时老魏在报纸上看到外地有“父母代相亲”活动,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在哈尔滨市一家媒体上刊登,仅仅一周的筹备时间,红红火火的哈尔滨首次“代子相亲会”诞生了,因为完全是义务的,老魏搭进了两千多元的退休金。“可是令我欣慰的是,来参加活动的家长们对我组织的‘相亲会’非常欢迎,现场很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帮我跑前跑后;前几天我去交手机话费发现,不知是谁为我存入了50元,我知道这肯定是那个家长做的;前天有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他儿子已经和一个女孩子联系上了,如果有好结果,要请客好好谢谢我……”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理解和支持,让老魏决心把这种“鹊桥会”做下去。
B中等学历者婚恋最挠头
从老魏组织的第一次“代子相亲会”相关资料显示,令哈尔滨的父母们着急的是子女“成分”与北京、上海等地不同,他们不是白领阶层,而大多是中等学历的打工族或是做小生意者,还有一些正在待业者。据魏力兴介绍,这类人在相亲会当天登记的信息中占到30%到40%。另一个突出的“择偶难”职业是教师,在老魏的资料中,“教师”占了10%,好几位老师的父母对老魏说,孩子每天早出晚归,除了学校就是家里,接触的就是学生,圈子太小,生活太闭塞。而在这些父母代替登记的信息中,也并不以30岁以上的大龄者居多,绝大多数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且大都是独生子女。
王阿姨是哈尔滨学院一位大三女生的家长,她说女儿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可她接触的无非就是身边的这些同学,女儿阅历浅不一定会把握好婚恋的大事,所以王阿姨就开始亲自“选婿”。在相亲会现场,还有一对郭姓夫妇提出了“非独生子女优先”的条件,郭阿姨说,自己的女儿就是独生子女,在她身上有着当代独生子女过于自我、自理性差、任性等通病,如果能找一个有兄弟姐妹的,在日后的生活中或许能够多些包容。
C“父母代相亲”理解不支持
按说“找对象”应该是儿女们自己的事,何以需要家长们如此兴师动众地出面呢?对此,爱子心切的父母们有着充足的理由:“孩子工作忙、要求高、生活圈子小,我们来帮他(她)参考参考,寻找点机会。”“家庭环境会给孩子成长不可避免地打下烙印,通过接触家长可以大致了解对方孩子的情况,这种面对面地沟通较为可信。”“家长出面可以避免很多尴尬,身高体重、学历收入、家庭背景等关键问题都可以直接了当地清晰询问。”“虽然说婚姻是要靠缘分的,但缘分不能到大街上找,总要给缘分提供一个机会呀”……
据魏力兴介绍,从第一次“父母代子相亲会”上反馈的信息显示,对于父母的热情,子女们大都表示能够理解,但并不支持。这次相亲会,主办方一再说明希望子女与父母来,但现场800余人中,却少见年轻人。记者了解到,很多父母都是背着孩子来相亲的,很多年轻人被父母们的这种做法弄得哭笑不得,“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对婚姻的要求不同,为人处事的方式不同……我们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太多的差异,‘代相亲’只能是他们的一相情愿,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在哈尔滨市一家银行工作的陈力威说。
据了解,“代相亲”的发起地北京市,目前只有一对因此而拿了“红本本”的。但就是这“一对”的成功率,让父母有了奔头。
D父母代相亲折射社会问题
父母代替子女相亲活动,初现冰城便异常火爆。首次相亲活动正赶上哈尔滨市今年的“桑拿天”,可家长们的热情似乎要盖过天气。据外埠媒体报道,类似的家长代子相亲活动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也同样是人头攒动,在今天这样思想开放、婚介机构林立、通讯方式发达的时代,“父母代相亲”这样一个看似是“逆行倒退”的形式,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推崇?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王爱丽指出,以前婚姻主要依靠的是亲属、血缘、地缘和单位、邻居关系链的介绍,后来婚姻介绍成为一种职业,但是由于婚介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婚托”、虚假信息让人们对婚介所产生了不信任,而婚姻又客观需要一个中介平台,两者矛盾逐渐凸显,当社会上缺乏诚信可靠的婚姻介绍平台时,家长们就只好自己行动起来。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若是在子女未知的情况下这么做,却显得对子女不够尊重。王老师认为,婚姻问题说到底是年轻人自己的问题,家长充其量只能是“参与”。“代子相亲”得到信息,是家长根据自己的婚恋观“筛选”过的,而两代人的婚恋观存在着差异,父母满意的,并不一定就是子女需要的,较低的成功率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父母代子相亲会”的出现和盛行,正说明年轻人自然结识婚恋对象途径的缺乏。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交往广度虽然在增加,但是深度却在减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些时候,年轻人交往圈大,相互了解却不深,可托付终身的人选也越来越有限。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年轻人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依赖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就造成了信息的膨胀和现实交往的萎缩,这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但是最终的解决方式还是要年轻人自己调整适应,父母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