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9月5日电 一位专家、一位干部、一位市民,不过是三个哈尔滨人。大家在对复建“尼古拉”表达截然不同的看法时,却无不流露出对这个美丽城市的赤诚热爱之心。不仅如此,大家在复建“尼古拉”未能达成统一的前提下,却异口同声地表示:电力大楼,非拆不可。
老专家———
电力大楼破坏了广场的平衡
3日,正在为已故中科院院士马祖光教授塑像的黑龙江省雕塑协会会长杨世昌教授给记者打来电话:“电力大楼必须拆除,它破坏了博物馆广场的整体平衡。”
身为哈市政府建筑顾问的哈工大建筑学院教授杨世昌,反对复建“尼古拉”,理由是复建后的尼古拉是假古董,再有如今的博物广场中心位置的地基条件也不允许。杨教授认为,电力大楼的建筑风格与博物馆广场周边的欧式建筑风格不协调,电力大楼的建筑高度破坏了博物馆广场的整体平衡。当年,“尼古拉”是哈尔滨中心的中心,建筑最高,它的周围有省博物馆、国际饭店、少年宫等欧式建筑,形成了极为讲究和稳重的均衡三角形布局。电力大楼的异军突出,使得这个三角形的中心向电力大楼一侧发生了偏坠,就像人的脸部器官位置变化了一样,严重破坏了博物馆广场的和谐美。
拆掉电力大楼,在平面上,就恢复了博物馆广场的稳重局面,平衡了博物馆广场六成的偏重问题。此外,北方剧场这个建筑,既不现代,也不传统,更称不上古典,可以考虑将其装饰成与省博物馆这栋建筑风格统一的样式,彰显城市中心的统一风格。
说到“玻璃大棚”,曾任国际冰雪雕塑学会副主席统领亚洲事务的杨世昌教授表示,可以搞一个框架式的,记录哈尔滨从渔村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百年城雕”。杨世昌教授诚恳地说:“如果需要,我会领着雕塑研究生搞个方案,参加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的方案招标。”
老干部———
电力大楼是见缝插针的恶果
“电力大楼的建设和存在,是领导决策的过失,是哈尔滨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见缝插针搞密集建筑结下的恶果。”省政府离休老干部邹岩这样说。外来文化、外来建筑,是构成哈尔滨人文多元特色、建筑样式百花齐放的源泉。《生活报》关注复建“尼古拉”的报道,在他们机关的同志们议论颇多。“大家在一致感谢的同时,委托我说上两句,可能偏颇,但也是一家之言。”邹老说,复建“尼古拉”,唤起了哈尔滨人的热情,同时也让老哈尔滨人感到了内心的安慰,但讨论既要广泛,也要意见集中。当初,“尼古拉”的所在位置,就说明了它比其他30多所教堂建筑美丽,且独具特色。
我们常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也就是说,我们有能力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也有智慧处理环境改变所引发的交通等问题。邹老表示,埋没在电力大楼后面的意大利领事馆小楼,和“尼古拉”一样,非常美丽,同样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精品,拆掉电力大楼,就会露出它的芳容。
邹老认为,现在主张节约,但不是反对我们搞城市建设,更不是然我们对假丑恶事物放纵的借口。哈尔滨是哈尔滨人的哈尔滨,中央大街经过改造,美了,现在谁家来了亲友,都自豪地领着人家去转转;博物馆广场也一样,政府下决心改造好了,人流走的舒坦,车流走的顺畅,环境好了,风景也美了,最终受益还是哈尔滨的老百姓。
老市民———
要尽快下决心拆除电力大楼
“贵报关注复建‘尼古拉’的报道,我每天认真阅读并深受感动。40岁以上的哈尔滨人对‘尼古拉’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因为它是哈尔滨一道不可替代的亮丽风景。”已经退休多年,表示愿意拿出一个月退休金来支持复建“尼古拉”的老市民栾允珍给记者邮来一封信。
“贵报给哈尔滨市民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哈尔滨市民对此是心怀感激的。”栾允珍说,复建“尼古拉”就要原地原貌原汁原味,异地建造就失去了复建的意义,不如不建。博物馆周边不协调的建筑物要下决心清除掉,如电力大楼,恢复哈尔滨博物馆地区的历史原貌。“我诚恳希望规划专家,建筑设计大师、城市决策者们不要再留下遗憾了!”
老市民栾允珍认为,目前,博物馆地区的地面交通有了很大改观,红军街至中山路经博物馆的地下通道,已缓解了该地区的交通压力,也为进一步缓解该地区交通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谈到节俭办大事的问题,老市民栾允珍说,复建经费可以由政府拿点,企事业单位赞助点,市民掏点。“我已退休多年,但我愿意拿出一个月的退休金以表心意。”栾允珍强调着众人拾柴火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