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0日电 我们这里经济基础薄弱,“硬环境”的改善要一步一步来,我们主要在“软环境”的打造上下更大功夫——经常听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如此说。
好像软环境的改善要比硬环境容易似的。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
拿交通来说,从南往北走,越来关卡越多、罚款越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外来的客商感受到的还是我们一些部门办事的卡、推、拖,态度的生、冷、硬。
着力改造软环境、力争打造最佳软环境……之类的话我们喊了多少年了,可为什么成效不理想呢?
除了其他因素外,这与我们对改善硬环境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有关。从本质上说,软环境的改善要比改善硬环境艰巨得多。没有大楼、道路不平,我们可以个把月就建起大楼、铺平道路,但要改变我们头脑中的一些固有的观念却要难得多。这犹如一个人可以一夜暴富,但一个人要想变得有修养没个十年八年是难以奏效的。有道是,软件过“软”硬件也“硬”不起来。
当前,与发达省、市相比,黑龙江省的硬环境差距还很大,但与硬环境相比我们的软环境差距更大。经济学上有个“木桶理论”,是说在诸多的因素中“木桶”的效能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来决定的。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我们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我认为软环境就是这其中最短的那块“板”。这块“板”不补齐,将影响我们整个经济发展步伐。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