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9月25日电 由于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效地采取了保护生态资源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凯湖的原始环境得以有效恢复,鸟类种数大幅增加。如今,游览于兴凯湖边,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随处可见,自然保护区内到处呈现出万鸟云集的壮观美景。兴凯湖正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候鸟迁徙"驿站"。
位于三江平原东南部的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三江平原湿地类型最多、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是三江平原最大的水鸟栖息繁殖地。而构成保护区生态平台的兴凯湖湿地,则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天然的博物馆,是世界上不多见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在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备受世界关注。据初步统计,兴凯湖高等植物有690多种,脊椎动物341种,而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是鸟类---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8种,其中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白鹤、白头鹤、金雕、虎头海雕、白肩雕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白枕鹤、白额雁、黄嘴白鹭、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等41种。经过保护区科研部门几年的调查表明,兴凯湖鸟类已由2000年的183种上升到目前的230种;每年从兴凯湖迁徙的候鸟超过200万只。其中,仅东部不冻水面湖口处春季迁徙量就达50万只。
兴凯湖于1986年成为黑龙江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兴凯湖松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为保护保护区内的原始生态环境,兴凯湖管委会开始对湖区周围的旅游景点进行全面整顿,封闭湖区道路16条,拆除违章建筑32栋,迁出坟墓100余座,清理捕鱼船30只。同时,取消了某县级市财政部门培训中心建设项目,废止黑龙江省某部门培训中心建设规划,阻止了周边单位在核心边缘开垦湿地的行为。今年以来,兴凯湖管委会又首次对自然保护区实施了禁耕、禁渔、禁牧,实施封闭管理。目前,封闭管理取得了决定性成果,清退船只人员等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现已退耕8000亩,清除捕鱼船只33条,清除放牧点13处。
伴随着兴凯湖生态保护的不断加强,兴凯湖科研领域也不断扩大,"鸟类天堂"正在揭开神秘的面纱:大型珍禽丹顶鹤的迁徙量在240只左右,占世界丹顶鹤迁徙量的12.4%,白枕鹤的迁徙量为750多只,占世界白枕鹤迁徙量的17.9%。科研部门与东北林业大学合作,经过两年的工作,对鹤类栖息繁殖区域的种群数量、栖息环境、人为影响等情况调研,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核心区内野生丹顶鹤栖息种群很稳定,数量70只左右,繁殖成体18至20对,成为我国第二大野生丹顶鹤繁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