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7日电 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家庭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继食物、教育支出之后的第三大消费。看病贵、看病难成为社会问题,农村有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
看病难、看病贵,表面上看是药价过高的问题,其实是体制僵化。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需要从体制着手,发挥政府的功能,即对于低收入者服务的医院,实施公共产品的低价医疗服务。发展公共服务性产业,加大对农村乡镇医院和城市社区医院的扶持,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战略任务。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途径之一。卫生部研究资料表明,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三级医院65%的门诊病人和77%的住院病人可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流后,同一病种每一门诊人次平均节省费用45元,每一位出院病人平均节省费用990元。因此,这是一项“小投入、大收益”的民心工程。
近日,卫生部部长高强指出,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医疗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这充分说明国家和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正在越来越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是大势所趋。
9月10日2时30分,大庆市杏五井社区居民张大爷老两口在睡梦中被惊醒,他们27岁的儿子癫痫病突然发作。虽然家里常备有安定注射液等急救药品,但苦于不会扎针推药,眼看着儿子口吐白沫,两位老人不由得在屋里团团转。情急之下,张大爷想起社区医生曾留给自己一张联系卡,他马上按照上面的提示打通了社区医院的24小时值班电话。
接到张大爷的求救电话后,杏五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即向距离张大爷家最近的“片儿医”李宝生发出出诊指令。此时外面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而且李宝生的腿因为一次车祸遭遇骨折,刚刚痊愈的他行走起来还很困难。夜色中,李大夫犹豫了片刻,但他随即想到,如果改派其他同事去,难免要延误抢救时间,最终他拿起雨伞一瘸一拐地走到张大爷家,来不及脱下淋湿的衣服,李宝生就投入到紧张的处置中,直到老人的儿子恢复了平静。长吁口气的张大爷握着李宝生的手,感动得半晌说不出话。
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所属的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上演着。在这57个社区卫生机构中,像“片儿警”负责社区治安那样包楼包户、负责社区居民健康的“片儿医”们,如今已有200多位。他们针对大庆市居民居住分散的特点,依据“就近就急”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布局,现在已发展为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大庆市86个居民社区,服务人口达55万,相当于全市总人数的1/3。
厂企卫生院所换“门庭”
社区居民成服务“主角”
2000年初,大庆市龙南社区的老百姓惊奇地发现,密集的居民楼区中,突然“冒”出个大庆市油田总医院社区卫生护理站。以前只能在医院里看到的护士,现在则活跃在社区中。开始社区居民还有些纳闷儿,认为家大业大的总医院不守好自己的地盘儿,跑到居民家门口折腾啥?
没多久,社区群众就真切感受到社区护理站的好处了。不管哪栋楼有了病人,保准就会有白衣天使的身影出现。有位外伤截瘫多年卧床的老人患了重感冒,正当儿女们抬着他要去大医院看病时,社区护理站的医护人员闻讯进了门,为老人输液、送药、擦身,使他的感冒很快痊愈了。从此,这位老者成了护理站的重点服务对象。老人的儿女们高兴地对左邻右舍说:“别说,咱这社区护理站还真管用,看病的事没出门就解决了,实在是方便啊!”
2003年7月,大庆石油管理局进行了卫生资源重组。当时,其医疗卫生中心所属的6个二级医院、12个一级医院和8个厂企卫生所由于技术水平低,竞争能力差,企业的补贴又在逐年减少,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石油管理局最终决定将这26家小医院并入其所辖的大医院———大庆油田总医院,走三级医院领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全新之路。
社区是群众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最广泛的医疗服务市场。一项对大医院单日门诊量和门诊病种的统计结果显示,有70%的门诊疾病完全可以在社区医院得到治疗。看准了社区这片广阔天地之后,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将所有的厂企卫生院所均改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为油田职工服务转向为社区居民服务,医生则由从前的被动“坐堂待诊”变为主动深入社区、走进家庭、贴近病人,由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轨”。
抓大也要抓小
医疗资源共享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却早在1999年就向“下”开拓,走社区路,进百姓门,由服务油田职工、家属,扩展为服务广大社区居民。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一条解决普通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新路,在赢得群众欢迎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稳定的病源。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总经理刘湘彬介绍说,虽然家门口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但不少市民仍然舍近求远,争相去大医院看病。原因是他们认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设备简陋,医生水平有限,到那里看病不放心、耽误事儿。而大医院专家多、技术强、设施好。这种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使大医院占有绝对优势,病员往往是“人满为患”;而小医院软硬件都跟不上,只落得个“捡”病人的份儿。为使社区医院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靠“捡”病人生存,集团通过“金桥工程”对社区医院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与总医院人才、技术共享。总院定期派专家到社区出诊,或到社区医院为危重病人会诊,同时组织社区医生到上级医院轮训,3年来共培训全科医生215名。集团还经常邀请国内和省内知名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办高血压、糖尿病等知识讲座,拓宽了社区医生的专业领域,开阔了其服务视野。
资源共享使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了“共赢”:随着社区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来看病的居民逐渐增多,社区医生也有了用武之地。龙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艳芬欣喜地说,现在我们每天的门诊量有100多人次,此外每天来免费量血压的居民也有三四十人。科技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说,虽然集团给我们补贴的经费有所减少,但我们的日子却越过越红火,因为我们的病人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在递增。
针对慢性病常见病突发病
社区有了9.5万份健康档案
龙南社区护理站是大庆市社区服务站的雏形。最早工作在这里的4位护士们,成了大庆油田总医院开拓社区的先锋队。此后一年多,油田总医院先后在全市居民密集的社区建立了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派驻一大批骨干医生和护士,专门针对居民的常见病、慢性病提供健康指导、初步诊断、出院康复等服务。看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带来的好处后,其他社区的上百位居民联名写信给市领导,乘风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也主动找上大庆市油田总医院,都希望在他们的社区也设立这样的服务站,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大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起了众多慢性病、常见病病人的救治,因此从根本上缓解了油田总医院医生、床位、设备紧张的状况。
9月12日,当记者走进龙南景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65岁的孙福清老人正斜靠在床头打点滴。老人告诉记者,她患有心脏病和哮喘病,因为病情经常发作,她平均每个月都要来两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到大医院看病,要坐半个多小时的汽车,而到这里步行只需三四分钟,而且此处的医生和护士特别了解她的病情,知道她用什么药过敏,什么季节爱发病。冬天天冷路滑,每当她出行困难,医生和护士就到她家里送医送药。“这个社区医院真是方便了我这样的老病号”,老人由衷地说。
在大庆市的社区中,经常能看到背着出诊箱走楼串户的医生。他们知道所辖区域居民中有多少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的患者,有多少孕产妇和婴幼儿。这些医生一般每个人负责七八栋楼居民的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当居民们的疾病在社区医院无法解决时,他们会预约大医院的专家前来会诊,或安排病人到大医院检查、住院等。由此,他们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片儿医”。5年来,各社区出动“片儿医”多达上万人次,深入居民家中进行健康普查,目前已建立健康档案9.5万份,基本摸清了辖区内人口的健康状况。
“双向转诊”建立“绿色通道”
社区医疗破解“看病贵”
不久前,家住大庆市景园社区的一位60多岁老人,突感头晕头痛,手脚麻木,家人急忙找来“片儿医”毛桂英。毛桂英初步诊断老人患上了脑梗塞,随即将老人送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简单处置,又通过“双向转诊”护送老人去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由于治疗及时得当,老人出院后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双向转诊”是大庆油田总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起的一条“绿色通道”,一般病人在社区被初步诊断病情后,如果需要去总医院继续治疗,病人可以在社区服务站开单、交费,再由社区医生专程陪护去总医院直接做检查和化验,免除了患者排队挂号、检查之苦;病人从总医院出院后,则可回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后期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双向转诊”使病人在享受到优质、快捷服务的同时,还明显节省了医疗费用。据杨艳芬介绍,他们曾对肺炎病人的治疗费用进行过粗略的计算,如果一位肺炎病人在大医院治病,除了医药费,还有床费、陪护费、误工费等,加起来大约是760元,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需90多元。
护士仅在医院内护理病人这一传统模式,如今也在大庆油田总医院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病房—社区的无缝隙护理。针对长期卧病在床无人照顾的病人、产妇、新生儿等特别需要家庭陪护的需求,龙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钟点护士”服务,让护士走进家庭为病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和定时服务。有一位中年女士在医院做完妇产科手术后,切口出现液化,需要长期换药。东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派一位护士每天定时上门去为其换药、护理及处置伤口,直到一个月后彻底痊愈。这位女士对上门护士的服务非常满意,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寄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钟点护士”在大庆市57个社区卫生机构已全面开花。
记者手记“一大一小”破解看病难题
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指出,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子。但目前我们的医疗卫生体系呈现出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群众患病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需要到外地、到大医院。本来大医院的功能应是接诊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但目前大医院却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既造成看病难、看病贵,又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有专家认为,要想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需要优先发展和确保的是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将来发展方向应该是抓“一大一小”。大的方面是发展医疗中心,解决疑难病、危重症的诊治;小的方面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平常感冒发烧就近在社区医治,这样才能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省卫生厅厅长金连弘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其独特的功能,它是从病人的需求出发,使卫生服务贴近社区、贴近家庭、贴近群众。而要使社区卫生机构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卫生资源。因此,我们主张打破卫生资源的隶属界限,“推倒围墙,资源共享”,鼓励像大庆市油田总医院这样的三级医院领办社区卫生,依靠三级医院在人才、技术、资源、信息等方面所拥有的优势,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规格和技术含量。最初有人担心这种做法会使三级医院“挤”了区级医院,其实这样做不是让三级医院垄断病源,而是让他们起到标杆作用。实践证明,三级医院办的社区卫生机构,群众特别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