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8日电 近年来,黑龙江省采取综合性措施强力推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预计到今年末,全省畜牧业总产值将达到46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到40%,以规模化养殖方式为主导、以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产供加销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效益型畜牧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据农民日报报道,加快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是以小区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基地规模化水平。近年来,黑龙江省根据中央提出的“鼓励乡村建立畜禽养殖小区”的精神,按照多元发展、多元投入、多元建设、机制灵活、科学高效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实行标准化养殖的畜牧业小区,并对小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品种、统一防疫和统一环境治理的“五统一”管理,通过政府协调保障小区达到“三统”、“四通”要求,即统一规划用地、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建筑模式和水通、电通、路通、电信通。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小区4000多个,小区饲养的畜禽已占畜禽总量的30%。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牧场2.8万个,并围绕龙头企业兴建了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牧场和科技园区,从而为全省畜牧业的工业化、现代化探索了路子。
二是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实力。该省围绕标准化建设,加大了良种普及力度,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为重点,以完善繁育体系为目标,充分利用国家和省良种工程专项资金,建设了省家畜繁育指导站、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开发中心,以及一大批奶牛、生猪、家禽良种场、扩繁场,改扩建了1000个人工授精站点,使得全省畜禽良种化率平均提高了10个百分点,总体达到90%以上。2004年末,全省生猪出栏率已达到143.7%,肉牛、肉羊出栏率分别达到56.2%和56.6%;奶牛平均单产达到4.7吨;绿色畜产品比重达到25%,黑龙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名优畜产品
生产基地。三是以科技入户为重点,不断创新技术推广与人才培训方式。今年全省拿出242万元专项经费,对10万多名专业人员和基层从业人员进行分层次、全方位培训,加快了标准化饲养规程和生产工艺的普及步伐。按照农业部《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方案》的要求,确立了11个示范乡镇,专门组成了双城市奶牛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的开展,使基层领导和专业人员对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明显提高,入户指导员和助理指导员的业务素质明显加强,示范户的科技意识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其示范辐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四是以发展青贮和推进草原改良计划为重点,不断提高资源支撑水平。针对全省中西部草原“三化”严重的现实,他们采取了各种工程和技术性措施,特别是推行封区育草、休牧禁牧、人工补播和灌溉排涝等工程技术措施,对沙化、碱化和退化的天然草场进行改良建设,每年改良建设面积都在200万亩以上,到今年上半年,已实现退耕还草502亩,休牧禁牧600万亩的目标。今年新投入购买机械补贴资金300万元,建窖贷款贴息资金300万元,全省新购入现代化青贮收获机械177台,新建窖容156万立方米,大大提高了青贮玉米的收获、加工、贮存能力。全省优质青贮饲料种植面积达到124万亩,比上年增长了55%,优质饲料产出能力将达到420万吨。
五是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效益产业建设进程。其总的目标是:依托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科技进步,紧紧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生产方式创新、增长方式创新、组织方式创新和竞争实力跃升,全面提高全省畜牧业的产出水平、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到2010年,牧业产值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实现“主辅换位”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