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新科技带来新希望---佳木斯大来镇复兴村见闻
2005-11-03 13:42:12 来源:东北网—佳木斯日报  作者:高铁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轰隆隆、轰隆隆”机动车的轰鸣声撼天动地,几台802大型拖拉机在无际的田野上驰骋,构成了一幅动人的耕耘图。想采访大来镇复兴村的大豆大垄密植技术,紧赶慢赶还是来晚了一步,这个村子的农民已经开始了秋整地。“想了解大豆大垄?那好说。”村党支书翟天友蹲下身,用手比划开了:“平常种地起垄全在65厘米左右,大豆也不例外。大豆大垄密植技术,就是在整地时把垄台扩大到90厘米。”记着也蹲下身:“大豆大垄密植的优势在哪里?”翟天友:“垄台宽了,苗数增多了呗。普通的垄每行两株,大垄每行6株,产量自然就上去了。”“产量能增加多少?”翟天友摇摇头:“准数我还说不上。”他站起身:“走,我领你到孟祥如家看看去,他今年大豆种得最多。”三拐两拐来到村民孟祥如家门前。不大的院子里,有一座由玉米棒堆成的金字塔,几个人站在玉米垛旁唠得正欢。记者认出,那两个基层干部模样的人是副镇长宋长路和镇农技推广站站长董福常。寒暄过后,记者问孟祥如:“这玉米棒大粒大,一定是优良品种吧?”

  孟祥如点点头:“这是吉单27,是今年引进的新品种。我种了两垧半地,一共打了4万5千多斤,平均一垧地1万8千多斤。”

  记者惊叹:“产量这么高?”孟祥如有些得意:“那当然了。”他指指宋长路和董福常:“这都是镇里号召我们农民种的。”宋长路接过话题:“我们郊区人多地少,农民致富必须在土地效益上下功夫。今年我们把全镇的工作重点,放到了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上。”记者不忘自己的来意,问孟祥如:“听说大豆大垄你在全村种得最多?”憨厚的孟祥如连连摆手:“别提这事儿,后悔还来不及哪。”记着感到有些意外:“后悔?”

  “一是后悔种得太少,今年我才种了3垧多地,50来亩。”孟祥如把目光转向宋长路和董福常:“二是后悔没听他们的话,没种他们推荐的品种。”记者问:“产量怎么样啊?”

  董福常接过话茬:“理论上应该增产30% 。”他转过头问孟祥如:“你种的大豆达到这个标准了吗?”

  孟祥如眯起了眼睛,微微点头:“我们家3垧多地,一共打了1万8千多斤。这么看,一垧地产量在5500斤左右,比过去的窄垄能增加1000多斤。”董福常紧接着说了一句:“要是种植垦田23,每垧地还能多打1000多斤。”孟祥如连连称是。

  记者暗自盘算,采用大豆大垄密植技术,加上适合的品种,每垧地就可为农民增加收入2000到3000元。

  有个问题不明白,还得问问:“为什么垦田23比其他品种产量高?”董福常解释道:“大豆大垄密植技术、操作规程和以前的种植方法完全一样,惟独对品种有特殊要求。垦田23秆矮、叶面小,有利于通风,适合大豆大垄种植。”记者换了个话题:“今年全镇大豆大垄种了多少?”宋长路告诉记者:“大豆大垄密植技术刚刚在郊区落户,现在还属于试种阶段。今年只有我们镇复兴村种了120亩,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明年准备在全镇推广。”孟祥如抢先表态:“新技术、新品种给咱农民致富增收带来了新希望。明年的大豆大垄,我最少也种个十垧八垧的。”他问宋长路:“咱们镇的‘科技之冬’什么时候开始?”宋长路笑了笑:“现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很高,镇里已经和市里、郊区的专家联系好了,准备在下个月初就启动‘科技之冬’,对农民进行适用科技培训。”孟祥如向前迈了一步,握住了宋长路的手:“那可太好了。”他说:“宋镇长,别忘了我可是第一个报名的。”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