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汤原构筑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2005-11-08 11:03:35 来源:东北网—佳木斯日报  作者:李洪河 张志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8日电 汤原县依托资源优势,巧打生态资源效益牌,形成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的独特发展产业链,使生态资源循环经济变成了聚宝盆,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促进循环生态效益。被誉为“汤原红旗渠”的引汤工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终于实现了“西水东调”的梦想,引汤修筑总干渠33.8公里,跨跃了山山水水,把清澈甘甜无污染的汤旺河水引入汤原县周边的乡镇,使汤原县迅速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40万亩,农民仅此一项增收600万元。在粮食加工转化上,他们把眼睛盯在市场上,利用县内6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便利条件,筹措1500万元资金,新建了3条年加工能力25万吨国际一流水平的日本佐竹精制米生产线。香兰米业公司龙头企业组建后,“汤旺河”牌绿色无污染的精制大米在市场叫响,获得食品安全标识准入资格和ISO国际质量认证资格,并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放心米”称号。产品先后打入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国内15个省、22个城市和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一些用户慕名而来订购产品。2003年以来,“汤旺河”牌绿色无污染大米已销售12.5万吨,实现利税812万元。2003年,香兰米业公司与杭州中谷公司联姻,合股组建年处理米糠能力3万吨的汤原县中谷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米糠膨化技术制取油脂,成为与米业公司相配套的精深加工项目。企业投产以来,不但本地的米糠全部消化,而且将周边市县、农场纳入原料基地范围,使过去只能做粗饲料的米糠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产业链向保健品和医用品延伸,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今年前9个月,该企业生产毛糠油1370吨,糠粕6935吨,实现产值1203万元。

  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农户双赢。汤原县发展40万亩绿色无公害水稻,水稻加工精制米后,剩余30万吨稻草如何变废为宝?在现有1.5万吨生产能力的纸业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后,生产能力扩大到4万吨,企业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产品畅销辽宁、吉林、山东省等地市场,深受用户的欢迎。目前企业消化稻草7万吨,直接拉动农民增收1400多万元。今年前9个月,纸业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189万元,税金496.9万元,销售收入、税金同比增长72%和70% 。

  “一号工程”凯歌高奏。他们把过剩的豆秸、玉米秸综合开发利用,实现过腹增值、深加工再增值,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高产高效多元化的产业链条。2003年,汤原县看准乳业在国内外市场走俏的趋势,积极采取“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全国500强企业——上海光明乳业集团联姻。在做大做强乳业发展中,全县形成全党抓乳业,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现在全县已发展奶牛2.2万头,加速产业化发展步伐。仅去年,米业、纸业、乳业这三项产业,汤原县就实现税收679万元,拉动百姓增收1.23亿元。

  发展绿色产业经济,构筑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他们以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经济为出发点,引入香港振华集团在汤原建成年产5万吨能力的东宏有机肥厂,年可实现利润1000万元,税金300万元。有机肥进一步起到活化土壤,大幅度降解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的功效,促进作物早熟高产的作用。当地农副产品生产所需的肥料将完全被绿色生物有机肥所取代。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