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1月14日电 受燃煤价格上涨,供热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的影响,我国北方最冷的省会城市哈尔滨日前宣布将于本月举行热费价格调整听证会,拟提高该市连续5年一直保持不变的热费价格,以扭转供热企业多年亏损的局面。
热费涨价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新的热费价格能否兼顾供热企业和百姓的利益,充分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将供热企业的利润限制在合理的区间内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
供热企业涨声一片
新华网援引经济参考报消息称,“目前哈尔滨的热费价格是2000年制定的,当时煤价是每吨180多元,现在,煤炭价格已经翻了一番。仅此一项,公司去年经营亏损就达3000多万元”。哈尔滨市最大的供热企业锅炉供暖公司总经理程德和苦着脸对记者说。该公司负责哈尔滨市1139万平方米和十多万户居民的供热。程德和说,由于该公司大部分是采用小锅炉供热,有的年久急需大修,但现行的价格和热费收缴率使企业根本无力进行大修,供热质量难以保证。“去年我们公司的热费收缴率达到83.65%,是历年最好的,不然亏损会更多。我们今年已经测算了供热价格,每平方米将达到37.5元,如果不上调现行价格,今年公司每平方米将亏损6元,总计6800万元。”
据了解,哈尔滨市现行的热价是一个供暖季31.15元/平方米,是2000年7月1日制定实施的。物价部门人士解释,这个价格是成本价,没有税金和利润。当时,供热属福利,热价是成本与福利的混合体,即成本加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由企业替政府承担。但随着热成为商品及供热企业成本的增加,现行的热费价格越来越使哈尔滨的供暖企业叫苦连天。黑龙江星辰热力发展股份公司是一家民营供热公司,该公司杨经理说:“我们是刚投产的集中供热公司,去年供热近100万平方米,亏损了800万元。今年我们测算供热价格每平方米达到40元,按照现行价格亏损将超过1000万元。再这样亏下去,我们只能撤出这一行业了。”
据记者了解,哈尔滨其他一些供热公司测算的今年供热价格也都相差不大,一般都在36元到38元之间。目前,哈尔滨市有供热面积1.65亿平方米,如果供热面积按1亿平方米计算,这个市的400多家供热企业将亏损6个亿。在此形势下,热费上涨已箭在弦上。
百姓期待阳光定价
“咱是低保户,每月靠政府提供的230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亲属的帮助维持生活。为交上每年900多元的热费,我们老两口一直省吃俭用,但还是累计拖欠了两年的热费。最近,听说这热费又要涨了,这让我们普通百姓如何承受得起呀”。家住哈尔滨道外区天河小区2栋2单元201室65岁的低保户韩永峰老两口听说热费涨价的消息,一筹莫展。
“供热成本增加是事实,但燃煤价格上涨对供热企业经营到底会产生多大影响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科学测算,绝不能让供热企业借热费上调的机会将自身的管理成本也转嫁到居民身上”。提起即将上调的热费价格,哈尔滨市台胞小区彭军心存担忧。他认为,哈尔滨目前的供热市场高度垄断,供热企业既控制热源,又拥有并经营供热管道,因此造成了供需双方权益的极度不平衡——供热企业享有绝对的定价权,用热居民虽然交了热费,却不能选择服务商,用户不能选择成本更低的供热公司,购买价格更低的温暖,只有等待处置的义务。在如此扭曲的买卖关系之下,供热企业成本如何核算才算合理公平当然成为市民们普遍的疑问。
对于这个问题,哈尔滨有关政府部门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哈尔滨城市供热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认为,作为供热企业,其热价构成的各种原材料价格可以掌握,因为市场是开放的,市场要素价格平均数也很容易获得。但其经营的效率高低却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企业的经营费用难以评估,这是目前价格部门在供热价格测定上遇到的问题。在供热价格中包含企业经营费用,这块费用界定不准直接影响价格的公平,使企业成本最大化追求得以实现。这样一来,供热企业的高经营成本就可能转嫁到市民头上了。
涨价因素应多方消化
虽然热费上涨已成必然,但有关专家认为,由于近年来水价、电价等接连上涨,市民们承受能力有限。本次热费上调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绝不能把所涨的价格全部让百姓承担。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学院热能教授盛晓文认为,目前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热费所涨的价格较为现实。供热企业是经营性的,除了刚性成本之外,自己的经营水平高低、经营效率优劣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作为价格上调的部分,企业应该承担一部分;而作为政府部门,考虑到百姓承担能力和供热具有公益属性,也应该拿出部分补贴,以平衡企业和个人承担能力的不足;作为受益者的市民,应该承担因市场因素导致的供热成本的上涨一部分,也即接受涨价,个人拿一点。这样,多方共同承担价格的上涨,冬季供热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易于解决。
盛晓文说,热费价格不合理归根结底是当前定价方式不科学造成的。随着近年来哈尔滨市供热市场的开放,许多民营资金纷纷进入这一行业,供热盈利性成为必然,因此供热定价给供热企业留有利润是正常的。但定价方式必须有所改变,要改变过去由供热企业主导定价的模式,由政府出面组织专家对可能影响供热成本的各要素价格变化进行科学的测量,将供热企业的利润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保证普通百姓的利益。盛晓文建议,供热价格形成应该像电价一样,实行煤热联动机制,以保证供热价格的合理和调整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