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1日电 题:哈大齐工业走廊要注重“四个创新”
哈大齐工业走廊工程得到了省内外,乃至海内外诸多媒体和企业的关注。在工程建设中,应该实现“四个创新”:
1、注重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黑龙江省是我国一五、二五期间武装起来的重工业省份,由于历史的原因,受前苏联模式和我国计划经济旧体制的影响,现在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三大产业比例失衡,具体表现是“三多三少”,即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资源依赖性的产业太多,高科技产业太少;全省的第一、第二产业太大,第三产业太小。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我省的经济发展。为此,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要认真吸取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抓紧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上下功夫、做文章,力争哈大齐工业走廊在产业创新上以本省原有的制造业的优势为依托,以生物制药、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为引领,以资源依赖性的城市发展替代接续产业为突破口,在哈大齐一带构建一个全新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扩大规模经济,放大集聚效应,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走出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2、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要立足于用新体制、新机制去构建企业群,发展产业带,为哈大齐工业走廊打造核心竞争力。比如说,要用市场的办法去招商引资;用市场的法则去设计和构建企业重组和资本运营问题;特别是用市场的理念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股份制混合经济,改变公有制的一统天下,更多地用多元化的经济主体来竞争求发展。在引进项目上,政府要搭桥不干预,在企业改组上不搞拉郎配,力戒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这样,哈大齐工业走廊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获得更新的动力,赢得更快的发展。这次体制创新关键是要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从万能强势政府的定势中走出来,致力于搞好宏观调控,减少行政审批,更多地让“市场”这只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样才能走出项目怪圈,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才能用新体制、新思路获得新的发展。
3、创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初衷是要以盐碱地低价位的土地批租,力求少环节、零收费来吸引资金和项目。所以,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关键是看招商引资的效果,因为我省缺资金、缺人才,而招商引资的关键是优化经济环境的小气候、软环境。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硬环境不错,比如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土地转让费低等等都很有吸引力。但关键是看经济发展环境的软环境。因为资本和人才都是候鸟,哪里的小气候好就往哪里跑,政府的关键责任是营造这种小气候,栽好梧桐树,筑巢引凰,制造洼地效应,吸引省外的人才和海内外资金到黑龙江来办企业、上项目,构建产业带。由于我省计划经济旧体制的影响,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各种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等部门林立,办事效率低下,从而恶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如果这个问题不得到根治,招商引资只能是一厢情愿,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也可能事与愿违。所以,现在关键是把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小气候营造好,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要责任,也是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成败与否的关键。
4、创新生态环境建设。要用“环保第一”和“生态至上”的理念来设计和规划。哈大齐这一带以盐碱地为主,生态环境本来就较脆弱,“不长庄稼,就让它长企业”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如果生态环境不治理,不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实现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引来的企业也可能“南飞”,造成由盛而衰的后果。在生态建设创新上要研究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改良土壤、治理盐碱地,防止土地的进一步沙化和荒漠化。寻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营造环境友好型社会。二在工业开发上,如何避免对湿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是一个严肃的生态问题,现在就有必要划定若干个湿地保护区。三是哈大齐工业走廊盐碱地带林木成长的成活率低,这一带的绿化、植树、造林、种草难度比较大,至今没有适地的优良树种,要加快研究破解。工业走廊中企业密度大,也可能危及生态环境,必须有这方面的责任感和危机感。要把哈大齐工业走廊真正建设成“绿色”走廊,把这条经济带变成生态带,这才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四是哈大齐一带的水质基本上是重盐碱度水,这一带的饮用水乃至工业用水怎样软化和处理?现在要未雨绸缪,超前进行研究和解决。五是哈大齐工业走廊中机电装备工业、重石化工业比重较大,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大,环境污染概率高。如何能走出“高消耗、高投入而带来的高增长”这样一个粗放经营的老路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把建立节约型社会变成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主流意识,尽量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效率,把每万元GDP的能源消耗降低到最低水平。这样构建起来的哈大齐工业走廊才能更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真正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