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7日电 2005年黑龙江省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3万人,其中博士为2200人,硕士近7000人,本科毕业生6万余人,专科生4万人。毕业生总人数比2004年增加近两万人,为历年之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又是一年应聘时,当刚从校门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们奔波于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时,他们却发现,有无工作经验、性别和家庭背景筑起了三道“就业门槛”,成为毕业生们就业的障碍。
前不久在哈尔滨举行的东三省人才交流会,主要是针对2006年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的。大会虽然来了410家招聘单位,设置了近2万个职位,但大多数单位在招聘目录上明确标出“招聘有工作经验者”等字样,这就使得这些应届毕业生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来自哈尔滨学院英语系的应届毕业生刘莉说,上学的时候几乎天天都有课,根本没有时间出去工作。大多数单位认为在校大学生流动性太大,且工作时间不固定,兼职一般都不用在校大学生。刚刚毕业哪来的工作经验?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在招聘的部分职位后标出了“招聘有工作经验者”。该招聘人员说,应届毕业生学历虽然不差,但是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属于“生手”。此次他们来大会的目的就是在社会上招聘一些有经验的人员,好尽快为单位创造效益。
“我觉得不公平,就因为我是个女生,很多单位都不给我就业的机会。”哈尔滨理工大学英语系的张明说。张明的专业课成绩优异,还是党员,组织能力在学校里也是有口皆碑的。可几次应聘下来,她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而和她一同投简历的、成绩远不如她的同系男同学却屡屡有面试机会。张明觉得“不服气”,就打通了一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电话,该经理称,张明的成绩和能力都符合该企业招人的条件,可就是因为张明是个女孩子,工作起来不方便。
哈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的范雪莲在应聘的时候也有相似的经历。当她投简历时却被告知“我们公司招聘员工时男女性别是有一定比例要求的。”“女性员工不适合我们的职位”。当她把简历投到一家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家电企业时,企业招聘人员竟然说:“我也承认男女平等,可是我们不想要女生。”
东北农业大学法律系的小王到开发区一家律师事务所应聘还碰到过“查户口”似的面试。在第一轮的笔试过后,小王进入了面试。该事务所的负责人单独面试了小王,开门见山就问小王:“家是不是哈市的?家里人都从事什么工作?有没有在公检法部门工作的?”当负责人得知小王家在外地,亲友也没有在政法系统工作的时候,负责人就回绝了小王。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王爽同学对记者说,前几天参加了一场招聘会,她给一家知名的药厂投了简历。得知她家在哈市之后,用人单位要求她写出家里所有人的朋友圈,特别强调要写出他家亲友的工作单位和职务。后来她才知道,用人单位是想知道她亲友的工作能对她的工作有多大的帮助。
面对找工作的这些新门槛,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市场赵双科长说:“这是由于毕业生太多,供求关系改变了,用人单位开始挑剔起来,按照他们自己的理想化的目标设置招聘条件,这无形中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