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5日电 教师,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杜莉把人生的起跑线定位在三尺讲台,她以优良的师德、无私的奉献,辛勤地耕耘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用实际行动编织灿烂的人生,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杜莉常说:“我是一位特殊的母亲,因为我是56个孩子的妈妈。”她把教育学生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自己真挚的爱全部奉献给了学生。
1999年9月,学校缺少班主任,校长找到杜莉谈话。当时,杜莉的儿子刚出生4个月,孩子小又没人照顾,可她想都没想,二话没说,接过了班主任工作。为了学生,她常常忘记给孩子送奶,孩子经常饿得直哭。为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每逢周末她就把学生带到家里补课。一次,由于过于投入,居然没有发现卧室里睡觉的孩子已经醒了,等她听到哭声赶过去时,孩子已经掉到了地上,摔得哇哇大哭。
2001年冬天,杜莉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不小心滑倒,孩子吓得大哭起来,她的左脚也肿得像个馒头,走路一瘸一拐。领导和同事都劝她回家休息,可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成绩,她说:“没事,我能坚持!”于是,寒冷的冬天里,她只能穿着拖鞋,由爱人搀扶着上班,她也因此留下了病根,只要站得时间长了,脚就疼痛难忍。但杜莉并没有后悔,当看到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她欣慰地笑了。
以爱育人桃李情深
从教12年,杜莉深知鲜花需要阳光和雨露,学生需要温暖和关怀,教师只有把情与爱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上,才能开启他们的心扉。
在课堂上,杜莉用一次表扬、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课堂上,学生都积极踊跃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下,学生都把她当作好朋友,围着和她谈心,或是提问题、做游戏;吃饭时,孩子们都愿意和杜老师坐在一块儿。
12年来,杜莉经常帮助贫困学生垫付学杂费用,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买课外书和学习资料,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把自己的午饭送给了学生或为他们买来了午饭,帮年龄小的学生穿衣服、剪指甲、系鞋带,虽然劳累,虽然辛苦,但她的心中却备感幸福,因为她拥有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孩子们最纯真的感情。
2004年2月,杜莉的爱人因公出差半年,这对于双方父母家都在外地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她患上了胆囊炎,经常疼得大汗淋漓。但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她没有休息一天。
有一件事更让她一生难忘,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次,她的嗓子发炎,说不出话来。班里的4个孩子竟然在午休时自发凑钱,买了水杯、绿豆和冰糖,跑到附近一名同学家为她熬了绿豆冰糖水。当孩子们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递上那杯绿豆水的时候,她感动得哭了。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她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用发展的意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她自费专修了大学本科课程,中午,别的教师休息,她捧着书学习;下班后,别人逛街,她却还在灯下埋头苦读。对她来说,教学工作不能舍弃,学习机会不能放弃,能舍能放的只能是与家人欢聚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她顺利取得了本科毕业证书。她撰写的《用爱心为后进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巧用学具,寓教于乐》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多篇论文获省、市、区级奖励。
在教学中,她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刻苦钻研,大胆探索,认真备课,一丝不苟地上好每一节课。梅花香自苦寒来。她设计的教案《古诗入境》获省级活动课一等奖,她执教的《假一赔百,童叟无欺》在全市校本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与实验”中,她执教的《浅水洼中小鱼》的研讨课,获得了好评。
丹心育桃李,溢香遍天下。杜莉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爱、用心血和汗水诉说着无怨无悔的选择。几年来,她先后荣获市优秀班主任标兵、市级骨干教师、市活动课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