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16日电 题:唤醒责任意识
镜头一:不久前,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附近一家酒店里,记者偶然发现一群正在聚餐的大学生,正在为其中的一个同学庆祝生日。杯盘狼藉,酒兴阑珊之时,一名大学生又点了几听饮料。最后有的饮料没喝几口,有的打开后,甚至一口没喝,大家就散席而去。
这群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他们正在慷慨地花着父母的钱。
镜头二:哈尔滨许多高校附近的出租房生意十分红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住在有8个同学一间的宿舍里。某高校的一间宿舍中,8个学生中有6个在外面租房住。据记者调查,租房住的6个学生中,其父母大多属于工薪阶层。
一人独居当然较为清静、自由,但钱从哪儿出?学生们,想到自己的时候,是否体会过父母赚钱的不易?
镜头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情,我省某高校学生工作处曾经发起过对某个刚入学的贫困大学生的校园捐助活动。捐助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帮助贫困大学生,这只是政府的应尽责任,“我们没有收入,为什么要捐款?”有的学生说:“我家也不富裕,谁来捐助我呀!”
有钱出去潇洒,吝于帮助他人,体现了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
窥一斑而见全豹,大学生们的感恩缺失症有多种表现,可归纳为两种,一是对亲情缺乏感恩之情,另一种是对来自社会帮助和恩惠缺乏回报之念。
据《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因和父亲闹了点儿别扭,心里有气,而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爸爸”。
报载,自1996年夏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了大学梦的逾千名学子,已有近400名完成学业。但这中间只有不到一成人与资助者有过信件往来,表达过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不足十人。
南京付毅飞说,在这个纷繁复杂又充满诱惑的社会里,很多大学生也下意识地去追逐享受、消费和放纵。他们宁愿花整天整夜的时间去上网去泡吧去蹦迪,也不愿意去凝望一下对自己满怀期待操劳半生的父母,去想想自己肩负的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去展望一下自己的未来……
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团委表达出深深的忧虑,由于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自私自利的贪婪在蚕食他们的良知。很多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长此以往,感恩情结、传统美德在不远的将来将遗失散尽。感恩教育来的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