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23日电 题:不让一户受穷
付华廷说:“刚当支书时我就发誓‘兴十四村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现在党和政府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我们兴十四首先要实现共同富裕。”
对少数人口多劳动力少的老少弱户,兴十四村除给予经济补偿外,还采取强户包弱户的办法,使困难户尽快脱贫致富。
付华廷想让全体村民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有保障,真正实现吃穿不愁,生活无忧。
发展企业有了钱,兴十四村实行了和城里人一样优厚的福利待遇。
全体村民每年享受50公斤大米、25公斤白面的免费生活补助。在一些节日免费向全体村民分东西。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年年分,一分钱不要。
在兴十四,65岁以上的农民也实行退休制度。老人们每年享受100公斤大米、50公斤面粉的待遇,每月还额外享受80元的生活补贴费。
村里投资50万元建起村卫生所,村民小病不用出村就能治。
兴十四村的小学校设备是全省一流的。小学生的学杂费全免。村里在县城读书的初、高中生,上学时由村里派一辆大客车专程早晚接送。对村里考入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村里还给予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奖励。现在从兴十四考走的大学生已有40多人。
劳作了一辈子的老人们,现在终于可以享清福了:白天去功能齐全的文化宫,晚上到休闲广场扭秧歌。
刘鹤亭是第一代垦荒人。他对记者说:“过去我们住茅草屋,吃干菜渣子馍馍,一件衣服穿四季。如今,兴十四的村民谁都有个十件八件衣服,年轻人更是跟城里人一样,啥时髦穿啥。家家大米白面调样吃,吃上一顿粗粮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让乡亲们能像城里人那样生活
采访中,付华廷对记者说,他最初的理想,是让村里人有钱花,有饭吃。去的地方多了,他的想法变了:“要让乡亲们真正能像城里人那样生活。”
从80年代开始,兴十四开始整治村里的环境:村里的8条主要街道都修成宽敞笔直的水泥路面。到了晚上,造型别致的路灯将村里映照得分外漂亮。村里先后投资115万元建起文化宫、卫生所、图书室、招待所、舞厅和无人值守的3.5万伏变电所。
村里的公共浴池全天开放,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10岁以下儿童半费。
过日子,住宅最重要。过去兴十四的村民和其他农村一样,柴草院、牲畜圈就在住屋窗下,苍蝇、牲畜粪便到处是。
早在80年代,兴十四村统一建起了砖瓦化、有自来水的住宅。将柴草院统一建到距住屋8米之外的地方,农民生活变得干净卫生。1982年,该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彩电村。
从2002年开始,兴十四开始用集体经济的积累搞小城镇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2002年到2004年,村里投资2000多万元,在松柏杨柳间建起了116栋别墅,建成了每户使用面积196.6平方米的现代化花园别墅群,80%%的村民住进了别墅。造价28万元左右的别墅,村民个人只拿8 14万元,产权就归个人了。这让有些村民感觉像做梦,以至于第一批别墅没人敢要,还要村里反复动员。到了2003年,第二批46栋别墅缴款的就有70多人,没办法,只好按交款先后卖了。
记者到一家村民的别墅里采访,见到了61岁的张学凤老人,她是兴十四第一代移民。她告诉记者,除了大儿子在外经商外,另外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村里的企业工作,也都住上了别墅。
村里投资500万元搞起了集中供热和自来水网。祖祖辈辈挑水吃,最多是使用压水井的农民,如今住进了别墅,像城里人一样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冬天集中供热,还要建超市、幼儿园等公共设施。
村里还修建了3.5万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1.06万多平方米的三星级宾馆,3300平方米的村史展览馆。展示着兴十四创业史,移民开荒时住的草窝棚和用的弯钩犁已被陈列在现代化的村史展览馆里。
现在,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光缆程控电话入户率达95%以上。
现在的兴十四村与其说是一个村庄,不如说是田野里的现代都市小镇更贴切。
2004年,兴十四村900多人实现了集体“农转非”。兴十四人不仅生活不比城里人差,就连身份也已经“脱农入城”。
2003年,兴十四村被国家批准为“现代化农村观光旅游示范景区”和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独特的拓荒文化,现代化的新农村,偏僻的兴十四成了对游客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仅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数量近4万人次,旅游收入260万元。
仅仅有钱还不够
看到村民们对富裕生活的满足,付华廷提出:“咱们兴十四不光要成为富裕村,更要成为文明村!”
2000年,在付华廷的提议下,村里拿出一笔钱,让妇联主任领着几位村民小组长到北京等地参观了10多天。为的是提高乡亲们的文明生活意识和过现代生活的心气。
开了眼界的村民开始注重穿着。一些外村人对记者说,兴十四村的人举止言谈都透着“洋气”。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遇到村里的孩子,小孩们都非常礼貌的主动问客人好。
村民的观念也开始变了。
付华廷对记者讲了这样的趣事。
原来一些村民对村里老来客人有意见,说这得吃掉多少钱呢。可现在反过来了,村招待所的客人一少,就有人担心企业是不是不景气了。因为村民们明白了,有客人就有生意,生活就会兴旺。
企业的发展激起了村民们对知识的渴望。兴十四村有条规矩:进村办企业的村民子弟必须有高中毕业证,而且女孩优先。
兴十四村对成人的教育也不放松。村里成立了成人职业学校,对村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还先后派出310人次到大中专院校深造,有126人获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成为村办企业的技术骨干。
兴十四村民自费订报的人很多,根本不需要动员。
置身兴十四村,记者最深的感触是这里的和谐氛围。该村连续20多年没发生刑事案件,农村常见的赌博耍钱,兴十四很难看到。吵架打仗的事很少见,邻里相处和睦。是全县出名的无超生、无赌博、无迷信活动、无刑事犯罪、无重大事故、无环境污染的“六无村”。1999年,兴十四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兴十四村正在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许多村民家里已经买了电脑,农民也同“因特网”成了朋友。在采访中,好几位年轻的农民正计划买汽车。村民崔友亮成为“先行者”,不但买了车,还给村里的宾馆跑出租,以车养车。如今,兴十四村乡亲们的日子可不仅仅是“富裕”二字能够概括的。幸福、舒适、高档、现代、文明等形容词用在兴十四村乡亲们的生活上毫不为过。
2005年5月,在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的提名下,付华廷被《世界政治论坛》委员会授予“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奖”。全世界共有10人获奖,付华廷是惟一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