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27日电 “王建民的死虽然是个案,但是也暴露了医疗体制中的某些偏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督所的张宏伟教授表示。
张宏伟教授说,公立医院是非营利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本应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第一准则,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但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单纯追求利润指标,必然背离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定位和行为准则,“没有钱的患者得不到救治而死在医院,实质上也是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两者之间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
张宏伟教授说,本来王建民有三次求生机会,三次被好心人送到医院。但是,今天的医院更像商店:看病拿钱来。于是,王建民因为拿不出钱来死在了抢救室门外。曾有网友这样质问王建民事件:“医院做成了产业,产业让医院改换门庭,手术台改成柜台,看病变成抢钱,不择手段的榨干你最后一个铜板。产业让药厂变成市场,药品不再是‘对症’而是‘对钱’,廉价的药品不再生产,天价药品昂贵仪器加足马力上市。生老病死做成了产业,那个救死扶伤的宗旨不见踪影。难道我们的医改教改就是为了剥夺工人农民的生死权益,为了让工人农民看不起病上不起学?”
“所以说,医疗卫生领域有失公平性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张宏伟教授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在表面繁荣的经济背后还存在着贫困群体。他们有病不敢去看,病情严重应该住院却不敢住院,住了院尚未痊愈便匆匆离去、生怕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小病扛、大病拖”的后果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劳动力丧失,甚至倾家荡产。“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正在变成中国城乡的一个社会问题。
“应当建立并完善规范统一、形式多样的医疗救助体系。在弱势人群的医疗救助上,政府应负有较多的责任,以维护社会公平。这其中,医院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遵从仁爱原则,时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张宏伟教授建议,医院要转变运行机制,维护公益性质,遏制“创收”的利益驱动。相关职能部门应当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保证贫困的危重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适时救治。要建立并完善“贫困人群医疗救助体系”的社会保障,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医院见死不救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