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29日电
12月16日星期五
上午8时20分,我们到达了北京。庆幸的是,T48次列车还算准时。
一路上,我和刘泽宁的思绪都被王建民惨死同仁医院的事搅扰着,一直无法入睡。那么知名的大医院,难道真能发生这么没有人性的事吗?是不是还有更多的穷人,因为没钱而被医院拒之门外?带着无数的疑问,我们俩人迷迷糊糊地进了北京。出了北京站,我们立刻领略了北京干凛的寒冷。可能是衣服穿得少的缘故,身上马上有了被寒风击透的感觉,人也立刻变得精神起来。我们顾不上联系住处,连问带打听,又上了一辆出租车,来到了同仁医院。
同仁医院很有名气,但我们两个年轻人却是头一次来到这里。不论是从外面还是到里面看,“同仁”都属于那种很气派的医院。装潢豪华富丽,哈尔滨的医院与之相比,明显感觉不是一个档次。一进医院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全国青年文明号”的金字招牌。连接大厅和急诊室的是一条被命名为“生命绿色通道”的坡路,两旁挂着医院对外承诺的服务公约,上书“保持高度责任心,恪守医德医风”十二个大字。
在医院里,我们向包括保洁员在内的多名工作人员打探王建民死亡的情况,所问到的人都三缄其口。好在事先我们已经估计到了困难,抱定了坚持到底的信念。终于在下午1点多,我们在和一个“号贩子”的交流中找到了线索。他说前几天他听医院内部人员讲,一名外地打工仔因为没有钱医院不给治,最后死在了医院厕所旁。按照“号贩子”所提供的情况,我们联系到了一位目睹王建民死亡全过程的医院内部人员。他同意讲出王建民的死亡真相,并约记者下午两点在医院附近的一家餐厅见面。
不到两点,我们就来到了约定地点。然而,半个小时过去了,却始终没有看到他的身影。我打了多遍电话,始终都无人接听。当我已经绝望准备离开的时候,电话来了。他吞吞吐吐地说路上堵车,可能要晚一点。这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我感觉到他没有如约而来并不是简单的堵车,他还有很多顾虑。但是,我坚信他会来。
5点10分,这名目击者终于来到了餐厅。看得出,他很忐忑。他要了一杯水,平静了一会,才开始讲述那段令他不能平静经历。
目击者说自己也是背井离乡来北京打工的,能够体会到在大城市生活的艰辛。他承认自己也是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决定站出来的。他说如果为了一份工作就没了良心,一辈子都不会安心。
晚上7点多,北京早已是华灯绽放,奔波了一天的我们找到了一家小宾馆安顿下来。真想马上洗个澡,更想立刻爬到床上舒展疲惫的身躯,可这一切都顾不上了,因为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还在等待着我们的消息。22时,第一天采写的稿件全部传回了报社,我们终于可以吃上到北京后的第一口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