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致富路上的领航人——记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镇坤站村党支部书记郝华
2005-12-29 15:48:34 来源:东北网  作者: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9日电(记者 高长利)走进黑河市爱辉区坤站村,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整齐的栅栏,干净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整个村庄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走进村民家中,庭院中各种农用机械摆放整齐,家家户户干净利落。当问起村民坤站村怎么这么干净、这么富时,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能够致富,全靠有一个好支部,有一个为村民想事干事,带领群众致富的好书记。”

  村民说的这位好书记就是郝华,今年40岁。担任党支部书记4年来,他一心为民,团结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几年的努力,坤站村由一个负债村一跃成为了全区的先进村。他也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农民党员致富带头人”、“佘树德、付华廷式的村党组织书记”。

  抓班子 带队伍

  常言说的好:“一个人满身是铁,能打几个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全体党员发动起来,党支部才有希望,老百姓共同致富才有可能。要发挥好党支部全体党员的作用,是郝华上任之初的感受。

  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必须先从思想工作入手,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为此,郝华组织召开了党支部委员会议,要求支部班子成员不但要带头,而且还要带好头,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党支部还组织全村党员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方针政策、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和对比,全村党员有了深刻的反思,提高了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村里还开展大讨论,党员们在讨论中认识到,的确应该找点事做了,要给群众办一些好事实事。

  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党员的能力和本领还不强,还无法去带领群众致富。郝华到区里聘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利用冬闲时间到村里为党员上课。经过一个冬天的学习,全村每一名党员都掌握了3-4门农村实用技术,为全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提供了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全村15名党员都成为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党员带动和示范作用明显增强。

  在工作中,他以身作则,带头发展经济,为全村党员做出了榜样。坤站村党支部在他的带动下,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村党支部连续4年被爱辉区委评为“五个好”建设先进村党支部。

  谋发展 走富路

  坤站村是个小村,360多口人,人均土地不足17亩。多年来,村民始终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虽说吃穿不愁,但总是富裕不起来。2000年,他上任伊始,坤站村村集体积累少,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村民致富意识不强,大多数村民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党支部班子作用不大,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办法不多。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如何能够带领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是他上任以来连做梦都在想的问题。

  思路问题是制约发展的大问题,必须结合坤站村的实际,确定好发展思路。郝华利用晚上的时间,组织带领党支部班子成员深入地学习一些先进村的致富经验和门路,讨论研究人家是怎样带领农民致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党支部一班人认为,发展种植业,带动养殖业,搞好第三产业是发展全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要想带领大家富,首先得自己富,自己富了,才有说服力,党员、群众才能跟着自己干,共同致富。

  他寻思着“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琢磨点别的门道”。光说不练,群众是不能相信的。说干就干,他与2名亲属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投资20万元办起了一个厂房面积300平方米的面粉加工厂,带头搞起了第三产业。郝华通过考察学习、聘请技师,努力学习加工技术,刻苦钻研经营管理,不但当年实现投产,并且当年就见到了效益。几年来还为全村村民解决了小麦销售难的问题。靠种植业和加工业,他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0多元,成为全村首屈一指的致富大户。他在搞好自己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帮助群众发展第三产业,现在全村有2家加工户、2家专业运输户、2家商品零售户,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2004年初,省农机局要在全省为数不多的村屯建立大型农机合作社。一听到这个消息,村党支部就多次开会研究,认为这个项目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应该力争到这个项目。但当时部分群众不同意上这个项目,尤其是有些有机户,认为在村里建起了农机合作社,他们的机械就派不上用场了。另外省里要求的自筹资金也难以落实,再加上厂库房的建设问题,这些都成了建立农机合作社的难题。全村党员在郝华的带动下,深入到农户家中,逐户进行思想动员,通过串门走访、唠嗑谈心等方式,讲政策,算效益,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对有机户进行了重点的开导教育,说服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通过耐心的开导,群众的信心足了,劲头也来了。有的群众一开始不敢入股,他就带领党员带头入股,在他的带动下,党员孙广华、朱亚茹分别自筹了7万元带头入股,全村党员入股资金达到20多万元。在党员的带动下,群众接受了这一新生事物,最后全村共自筹资金50万元。经过努力,终于争取到了国家匹配资金96.25万元的农机合作社项目。在厂库房的建设和合作社的管理上,他提出了“以社为家”的口号,在他的带动下,党团员等中坚力量开展了建设农机合作社义务大劳动,无论是建办公室、车库、厂棚,还是拉砂子、修路,没有一句怨言。郝华家的机车坏了,他顾不上修理,一心扑在了合作社的建设上,致使自家播种错过了高产期。在这期间,他爱人得了乳腺癌到黑河进行手术,他只在黑河呆了半天,就把爱人托付给亲属,又回到村里投身到农机合作社厂库房的建设工地。在他的感召下,全村人都参加到农机合作社的建设当中。通过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农机合作社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初具规模,没有耽误当年的春播生产。2004年,在春涝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合作社的大型农机具发挥了优势,而且在耕作上采取了先贫困户军属户、再普通群众、后党员的排序,价格比周围村屯下调10%,农机合作社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在完成本村生产作业后,村里的农机还外出创收20余万元,使群众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郝华认为,要使农业增产增效,必须选准好的项目和好的品种。2004年,他通过多方协调,从农业部门争取到黑河19号“双高”大豆优良品种28吨,使全村“双高”大豆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占全村耕地的98%,优化了种植业结构。郝华还抓住全区实施“粮转畜”的有利时机,努力实现坤站村养殖业零的突破。仅2004年,他就通过与银行信贷部门协调,下拨畜牧贷款68万元,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调动了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使该村从以前的“无牛”村发展到现在存栏奶牛61头、黄牛157头的养殖村,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坤站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村集体积累达到了1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973元。

  保稳定 树正风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光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不行,还要积极做好全村的稳定工作,确保一方平安。郝华经常利用农闲时间学习农村政策、法律知识,特别是土地方面的政策。经过几年的学习,现在他自己成了全村农村政策的明白人。这使他在调解村里纠纷时,能够做到以政策为依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矛盾化解在村内。几年来,他共化解土地纠纷3起,坤站村连续三年无上访事件发生。

  以前,村里风气不太好,农闲时五个一群、三个一伙地往一起凑,打打麻将、甩甩扑克什么的。他担任党支部书记后,经常与镇司法所、交警队、派出所取得联系,并与这些单位结成联系对子,邀请他们给群众讲民法、刑法、交通法规等知识,教育群众学法懂法,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他还组织了“文化大院”,组织村民群众自编自演,搞了一些文艺节目,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经过几年的教育引导,群众远离了“黄、赌、毒”,社会风气得到了进一步的好转。每年春季,在他的带动下,以党员“三个代表”责任区为单位,开展大规模的村屯绿化美化建设,通过党员带领群众拉砂垫路、栽花种草,使全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坤站村治安良好,环境优美,2000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标兵。2001年,获得了“省级安全文明村”。

  解难题 乐助人

  郝华乐于助人,常年帮助村里贫困户,积极为老百姓做好事、解难题。

  村里朱士华夫妻俩都是哑吧,上有7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14岁上初中的女儿,朱士华因车祸骨折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因此,朱士华成了村里的贫困户。郝华与镇中学协调沟通后,免除了朱士华女儿的学杂费。春耕时郝华还帮助朱士华担保贷款、播种,为其解决了难题。

  村民郭学民想办榨油厂,但缺少资金。郝华协调镇信用社,并出面担保,为其贷款10万元建起了“利民”榨油厂。现在,“利民”榨油厂已经发展为年利润达10余万元的小型企业,郭学民也走上了富裕路。

  农闲时节,郝华把村里的6名困难群众安排到自己的面粉加工厂里工作,让他们闲暇时候有事干、有钱挣。

  2004年,郝华还抓住修建202国道的有利契机,与施工单位联系,带领村民出车出工,创收10余万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一桩一件小事,都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郝华是坤站村老百姓的贴心人。

责任编辑: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