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打拼出咱农民的文化新天地”——记黑河市爱辉区四嘉子乡原文化站站长曹文明
2005-07-13 21:47: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隋洪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7月13日电 题:“打拼出咱农民的文化新天地”——记黑河市爱辉区四嘉子乡原文化站站长曹文明

  记者 隋洪波

  距离黑河1个小时的路程,就是四嘉子乡。在乡政府办公的平房对个,曾经是一位老人工作过的地方。走进走廊,左拐第一间,推开房门,一张陈旧的办公桌映入眼帘。人们一直把这张办公桌放置在那里,提起它的办公主人——一位多才多艺吹拉弹唱皆行已经过逝的老人,工作人员的泪水蒙住了双眼......

工作人员所指就是老人的办公桌

  许多人都由衷地称呼他为曹老师,他的这个称谓更多的是来自老百姓心中对他的爱戴。他对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痴情,他为农村先进文化事业献身,是有目共睹的。

  (一)见证老人生命历程的四天

  2004年5月23日到26日,短短四天的一段时间曾经见证一位老人的历程。

  2004年5月23日,他清晨谱写乐谱

  2004年5月24日,他辅导鼓手排练

  2004年5月25日,他不顾高血压“替补”吹奏唢呐曲《喜洋洋》

  2004年5月26日,他因脑溢血猝然倒下......

  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句话是“再练习一遍,稿子在兜里。”

  老人2004年离去的时候57岁。

  他是一位平凡的农村文化站站长,然而,他却不是一位普通的农村文化工作者。

  在黑河市爱辉区四嘉子乡,记者在一张合影的照片中,看到了他,一位慈祥的满族老人,一位体态微胖、脸上写满对农村文艺深深眷恋的老人。

  “他是一位热爱农村群众文化的人。多才多艺热心帮助人。诚实、实在、热心,生前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他的足迹已经遍及四嘉子乡的各个村子。”四嘉子乡副书记关镇荣这样评价这位老人,“无论哪一场演出,他都身兼编导、策划、剧务等多职,有时候乐手不够他就上场当‘外援’。唢呐、小号、笛子……演出需要哪样他就吹哪样。”

  (二)组建农村乐队创建文化大院

  1987年,他走上爱辉区四嘉子乡文化站站长的岗位。

  “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三个月干闲”。这句话仍是东北部分地区农民生活的缩影。在一些地方,赌博、酗酒、斗殴不断,歪风邪气滋生,迷信、邪教活动进了村……

  组建农民自己的乐队,一直是他的想法。经过努力,了解情况。第一支农民乐队在四嘉子乡卡伦山村诞生了。这也是以后“文化大院”的雏形。

卡伦山村的文化大院活动展示板

  最初,各地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固定的地点和内容,大家就和那些平时喜欢吹拉弹唱、读书看报的村民学,久而久之,这些村民的家成了开展文化活动的固定场所,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渐发展成农村文化大院。当地的文艺团体也都由农民组成,白天地里干活,闲暇自娱自乐。演出节目基本上都是自编、自导、自演,非常贴近百姓生活和农村实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黑河市爱辉区记者了解到,在当地,乡镇和村屯积极探索办法筹措资金,他们采取村里资助一点、爱好者凑一点、文化大院院长贡献一点的办法购置音响设备和乐器,这样,既扩大了筹资渠道,又使得农民们更加爱惜文化大院的设施设备。

农村乐队演出

  2000年四嘉乡跻身全省先进文化行列,《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记者纷至沓来,他也先后荣获了全区“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黑河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三)“打拼出咱农民的文化新天地”

  2001年5月,他正式退休。本来可以颐养天年,尽情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的心却一直扑在农村文化工作中。退休仅5天,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村文艺演出就出现在各村的广场上。2001年,农民“文化大院”第一次公开演出。他站在台上非常动情,“咱四嘉子乡山水有灵气,几百年以前,这山这水孕育出满族的百年兴盛,现在山还是这山,水还是这水,咱就要自己打拼出咱农民的文化新天地”。他深知,文化工作连着经济发展,连着百姓,反映出的是党在群众中间的形象。因此,他经常出谋划策,全力为地方经济发展营造舆论氛围。

  2002年,黑河推行“开放兴乡”的招商战略。他就以此为题,动员全乡范围的文艺演出,群众自愿报名。这次演出各村共200多名演员、千余名群众参与,长达8小时的演出无一人中途退场。

  几年来,他组织“金色田野农民艺术节”、“周末大舞台”广场演出等各类的演出不下百场,创作节目4类300多件,黑河市区也多次邀请他和他的文艺队演出,农村文化也渐渐被人们认可。

  (四)农村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文化大院”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新颖独到的内容,吸引着群众的注意力,日常的演出也由两个月的一次逐渐演变成每周一次或者两次,文化大院的这种形式也以健康向上,崇尚文明的特点在全乡全省推广起来。

  当时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的刘东辉同志亲自莅临参观表演,并且给予文化大院赞赏。他握着老人的手说,“万物皆有头,你就是文化大院的先行者,是龙头,也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农民们自编自演的舞蹈、快板、歌曲等节目在演出

  “喜鹊枝头喳喳叫,老两口高兴把活干;党的政策说话算了数啊,我们放心发家有奔头,致富劲头更大呀……”2005年盛夏时节,记者来到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四嘉子乡大乌斯利村,正赶上村里的文化大院演出。农民们自编自演的舞蹈、快板、歌曲等节目,或宣传党的新政策,或赞美农村新变化,或劝诫人们走正道,不时引起群众会心的笑声。

  据了解,到目前,黑龙江农村文化大院活动,已由最初的唱歌、跳舞,发展到文艺表演、读书看报、书法绘画、剪纸、雕刻、运动健身等多种形式,有的地方还形成了“一村一院、一院一品”的格局。

  如今,在黑龙江省各地,像四嘉子乡这样把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农村文化大院”有上千个,而且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

  (五)全身心地投入

  66页的作品。

  这是他生前创作的一些作品,翻看这些,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热心农村文化建设老人的心声。

老人去世前还在惦记着的曲谱《锣鼓群》

  “敲锣打鼓来欢迎欢迎四邻姐妹到我屯指导我们把工作搞计生工作要搞好......”

  这是一曲普通的《锣鼓群》,然而,却又不是普通的《锣鼓群》,因为这是一位常年工作在农村文化战线老人去世前还在惦记着的曲谱。

  他创作演出的热情是出名的。大乌斯利村国建军回忆说,“每次来我们这里排练,他兴致都很高,常常3点多钟就起床,提醒我们背台词。他身体很胖,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经常会胸闷头痛。这个时候,他就会靠在墙边,打开随身的包,掏出救心丸和降压片含在嘴里。他的包里除了药就只有笔和纸了。”

  这股劲头让大家心里阵阵感动,这份痴情让人们敬佩不已。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文化大院演出的旺季。他总是只顾着演出,顾不上团圆。2001年除夕,他在大乌斯利村组织春节演出;2002年除夕,他在卡伦山村筹划春节晚会;2003年除夕,他在小乌斯利村排练秧歌。他对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六)“再练一遍”

  卡伦山村的关斌忠,是他生前三十多年的好友。“他是我的好朋友,毕业于黑河师专。他身体多病,却一直放不下他所喜欢那份工作。退休后,他也不间断到各村去指导排练演出。

  “去年5月22日,他生日的前一天,我给他打电话,问他知道明天什么日子吗?他说不知道。我说是你的生日,你打算怎么过?他在电话中说,啊算了,我太忙,要写乐谱还要去现场排练,头也痛,没有时间,今年的就不过了。”

  23日他忙了一天,24日又进行辅导。25日,要有器乐演奏《喜洋洋》,唢呐乐手因事没有来,为了不影响排练,他不顾自己身体有高血压病的危险,自己替补上台演奏。当时,他的脸色就不好,大家都劝他休息休息,他却总督促大家再来一遍。26日早晨,他突然发病。随后被送到了医院,诊断为脑干出血,并且因出血面积较大已经无法救治。

  “那是他生命的最后日子。在病床前,我在他耳边轻声问他,老曹,你还有什么事情要说吗。他对我说了3句话,其中的一句就是‘再练习一遍,稿子在兜里。’”

  在他脑溢血住院的4小时以后,四嘉子乡文艺代表队在黑河市的农村文艺演出中,包揽了四项一等奖中的三项。然而,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的他却再也无法听到这个消息了。带着对农村文化事业的依依不舍,带着对未尽工作的深深遗憾,他在2004年6月1日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出殡时,人们相扶相携、一路哭送。

  那一天,江水呜咽,丁香举哀。

  采访中,文艺骨干们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富裕了,农民也要追求精神生活。大乌斯利村国建军说,“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四家乡所有的文化大院的群众文化都带动了起来,在他走以后,农村文化大院的活动还在继续。我们回报他,就一定要办好文化大院。”

  再一次,轻轻翻阅他的作品。看着手写的字体乐谱。这位老人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一位一生为农村文化生活忘我创作的老人,一位为农村文化建设一路奔走的老人,一位弥留之际还惦念农村文化事业的老人;他的名字永远定格在四嘉子乡每一位农民的心中——他就是黑河市爱辉区四嘉子乡原文化站站长曹文明。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