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30日电 似乎一眨眼间,煤城双鸭山已是今非昔比。
宽广的路面,整洁的街道,林立的楼群,闪烁的街灯,繁华的商贸,各具特色的小区广场,独特魅力的文化景观,风景迷人的生态公园……
今天的双鸭山,已是旧貌换新颜;
今天的双鸭山,山也美,水也美,人居环境更是美;
今天的双鸭山,城市形象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飞跃提升;
今天的双鸭山,已经开始走入了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构建和谐社会,从城市生态化发展着手,坚持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城市,让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形成协调统一。这是我市经营城市的崭新理念。
基于此,2005年,我市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打响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和谐的城市建设攻坚战。
努力解决影响城市发展的重点问题,全力解决影响市民生活的热点问题,尽力解决长期以来历史遗留的难点问题,不遗余力地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融资,我市今年城市建设投入约12亿元,实施和完成了城市道路、供水管网改造、城市广场、通乡通村公路、文体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二十个方面118项重点项目。
投入之多,变化之大、发展之快,让人咂舌,让人惊叹,让人称赞!
人民城镇人民建。按照市场化运作、开放开发、经营城镇的理念,广泛引进、积极争取、多元投入。
用新思维,独辟蹊径去创新,“借鸡下蛋”,巧妙化解了资金难题。
利用民营资本投资2.5亿元,我市建设了总长25.853公里,由南环、东环、北出口路三部分组成的城市环路。之前,省内四煤城还未有先例。
快捷、畅通的环城道路,完善和发展了我市城区道路交通网络,缓解了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美化了城市市容建设,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密切了城市区域之间的联系。
总长1210米的翠峰山和益寿山环路的建成,保护了山体自然,方便了群众上山休闲、锻炼;已蓄水1200万立方米的寒葱沟水库,与绿水青山相伴,为全市供水提供了保证;翠峰山广场和翠峰阁博物展示中心的建成,更是为我市自然与文化景观增添了新的靓丽风景线。
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老调新弹”,弹响“绿化、亮化、美化”大合奏,改善了城市生态和景观环境。
5000多盆盛开的鲜花,让新兴大街、日月广场、街心公园、益寿山公园成了花的海洋;绿树、草坪使新兴大街、站前广场、地道桥等市区主要道路“四季如春”。东西平行路、春城路、文化路、建设路等城市主要街道全部完成改造,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路灯实现一街一景、一路一饰,万余盏造型各异的路灯,照亮了城市,也点亮了人民群众心中的希望。
城市建设为人民。今年,我市对城区巷路逐一进行改造。目前,市区内建设的10条城区巷路已全部竣工。继新兴广场、文化广场、站前广场、益寿山广场、日月广场等广场建设之后,我市又在翠峰山上建起3600平方米的广场和部分小广场。南市区正在建设的面积为2.4万平方米的大广场,将成为提升城市品位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不经意间,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福利家园建起来了;教育系统基础建设工程15个主体项目圆满竣工了;卫生大厦、中医院、精神病院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改扩建完工了。
8个社区扩建、25个公厕建设、47个污染环境的煤场搬离市区以及垃圾处理场、城市公交车扩容、交通信号和棚户区改造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行走和居住环境质量。
14公里的供水管网改造,解决了窑地、长安、南小市等边远城区近10万人吃水难的问题,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与人民心连心。
在人民群众的期盼中,一项项利民的朝阳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行动中实现了。
老人笑了,孩子们乐了,居民满意了。而今,翘首再看新煤城,城市变绿了,变亮了,变美了、变俏了、变俊了、变靓了……“小荷才露尖尖角”。
依山建城,治水造景,以人为本,打造山水生态城,双鸭山已迈出了喜人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