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8日电 告别老婆热炕头,背起行囊闯都市。近年来,大庆市总共有34万农民从泥泞的农田里拔出双脚。这批农村劳动力不仅实现了8亿元的可观收入,拉动人均增收600元。更重要的是,这场浩浩荡荡的“大转移”,冲击了传统观念,促进了农村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了农业结构的大调整
“大庆”这个名字,一直与“资源”这个词汇紧紧相连。
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发达的工业,让大庆的城市人均GDP高高摸上12000美元,是全国人均GDP3000美元小康标准的4倍!
但是,这不能说明大庆的小康已经实现。
在这片盛产石油的土地上,还有135万肩扛锄头的农民,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大庆所属的4个县,两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两个是省级贫困县。大庆的农村人均GDP,才刚刚达到800美元。仅是全国小康标准的1/4。
4倍与1/4。这组对比强烈的数据,让大庆人清醒认识到,缩小大庆城乡差别刻不容缓。
大庆的农村与其他地方一样,同样面临着人多地少的窘境,农村小康建设,必然通过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来实现,必须直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挑战。
近年来,配合着全国的节奏,大庆一刻也没有停止向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步伐。成千上万的农家小院,纷纷打开紧锁的院门,农家子弟们怀着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奔向外面的精彩世界……
几年过去了,我们不禁要问:大庆究竟转移了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是如何闯荡出去并站稳脚跟的?又为他们的家乡带回来了什么?
根据大庆劳动部门的统计,近年来,大庆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68万人的半数。
这半数的农村劳动力,直接实现的效益是8亿元,拉动农村人均增收600元。
他们对大庆的农业和整个经济,更是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为他们的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转移”是如何实现的?
转移了那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庆靠的什么“绝招”?
转移劳动力,大庆成功运用了三种力量,即思想的力量,组织的力量,培训的力量。大庆市的劳务输出,经历了“农民自主离开土地外出务工”、“在政府组织下有序输出”和“政府出资对农民进行培训后再输出”三个阶段,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从体力型到智能型、技能型的“三级跳”。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土窝”。大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首先遇到的也是“传统观念”这只拦路虎,首先需要砸碎的,也是“思想禁锢”这道藩篱。
为了让大庆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大庆市各级政府首先在“换脑筋”上下功夫,报纸广播齐上阵,挨家挨户去动员,让老守田园的农民懂得,只要走出去,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可能就此改变。
在劳动力“大转移”中,政府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大庆市各级政府的回答是,在这场战略大转移中,他们就是“指挥所”和“中介所”。
政府部门远赴哈尔滨、大连、北京等地,举办劳务对接洽谈会,深入考察当地的劳务市场,宣传介绍大庆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展示大庆的劳务品牌。今年,全市共举办各种用工洽谈会34次,有80多家市内外大型用人企业参加了招聘农民工活动,签订用工合同3.6万人。各区县与外地职介机构达成协作关系,每天定时接收、发布用工信息,还在电视台开辟专栏,及时公布用工信息。各乡镇建立了劳动力预备制人才库,按特长、求职意愿分别登记造册,实现网络化动态管理。
大庆还发挥驻外办事机构和大庆籍在外经商办实业人员的作用,开辟劳动力就业市场,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杜尔伯特县在广东省开办餐饮服务业的大小老板有500多人,这500多老板,几年来从家乡带走了5000多人闯广东赚钱。
放下锄头,农民还会使什么“家把式”?外出务工难在何处?
对于农民们来说,最难的是没有手艺。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农民才“出得去,稳得住,有收入”。劳动技能决定着农民转移的数量和质量,对农民进行岗前培训,是劳动力转移的前提。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体力体能”输出向“智力智能”输出转变,大庆农村劳动力培训在项目和专业的选择上,坚持瞄准高技能、高层次岗位和高效益工种,采取联营联合式培训、订单定向式培训、就业、维权一体式服务的方式,在倾力打造劳务品牌上下功夫。大庆市为此已拿出1000万元资金,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专项培训经费。
目前,大庆岗前技能培训活动遍地开花。由于强化了对农民工的培训,大庆农民工的技能素质、文化修养普遍提高。如今北京、广州等地,“大庆农民工”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劳务品牌,是大庆务工者的“绿色通行证”。“大转移”为大庆带来了什么?
人走了,地谁来种?“大转移”为大庆带来的是对传统农业的强烈冲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了农业结构的大调整。它最直观的作用,就是让大庆的经济调色板上,除了石油的“黑色”和农业的“绿色”,又增添了乳业和畜牧业的“白色”。
大庆市提出,为了实施农转牧战略,要让大庆1/3的农民变成牧民。2005年,大庆市奶牛存栏已由2001年的15.1万头,猛增到28.5万头。伊利乳业公司等7家大企业入驻大庆,年加工能力达到了120万吨以上,使大庆油田成了全国著名的“奶源”。
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建筑业、运输业、兽医兽药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过去形容大庆是“油井林立”,如今描绘大庆是“牛羊遍地”。
“人走了地谁种?”如今去问大庆的村妇们这个问题,她们会指着院子里的农机具说:“要说种地,这些铁牛可比我家男人强多了!”
家庭耕作模式打破了,规模化农业才能实现。杜尔伯特县有耕地157.1万亩,由于缺少大型机械,以镰刀锄头为主的农耕方式导致土壤板结、抗旱排涝能力逐年下降。今年,这个县的南阳村、克尔台乡和江湾乡率先成立农机合作社,以农民入股、集体管理的方式经营。今年,在市里的支持下,这个县又成立了8家农机合作社,每个农机合作社计划配置100万元的农机设备,市里和县里投入50万元,入社农民自筹50万元。如今,全县77万亩的耕地实现机械化作业,占这个县全部耕地的一半以上。
越来越多的大庆农民把“宝”压在了机械化作业上。今年,大庆全市新购进了大中型农机1070台,配套农具1850套,仅水稻插秧机就更新了165台。有了这些机械“撑腰”,大庆农民种田的胆子越来越大,收益也越来越多了。这场“工具革命”,让镰刀锄头下岗,大机械唱起农业生产的“主角”。
对于现代农业,资金和信息,比单纯的劳力,更能支持春耕秋收。“大转移”的另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对家乡农业的“反哺”作用。打工者把他们赚到的钱寄回家里买化肥购农机,把他们在外面获得的市场信息传递回家乡,使农民对土地的投入激增。而高投入带来的就是高产出。
如今在大庆农村,“丈夫在外打工,老婆孩子在家种地”的家庭越来越多。留守的农妇们都说:“男人只要在外赚到钱多往家里寄,让咱有钱买好种子好化肥,雇机械备耕,可比男人猫在家里强多了!”“打工助农”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家庭的选择。
近些年,大庆出现了一种现象,春节一过,农民工就开始向大中城市涌动,为的就是多赚钱,好为家里的春耕生产出把力。据杜尔伯特县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统计,杜尔伯特县去年春耕期间,农民工平均每人往家中寄回1000元,全县总计收到资金近4000万元,解决了备春耕生产所需资金的20%%以上。
通过党组织把外出党员联合起来,也是大庆发挥外出务工者作用的“高招”。大庆各地针对外出务工党员增多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外乡党支部”的形式,加大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杜尔伯特县数万打工仔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厦门、福州等地。县委于1999年在广东省建设了第一个外乡党支部,并成立了党小组。5年来,县里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节日探访的形式指导支部开展组织生活,加强联系与沟通。“游子党员”们通过南方通畅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为家乡经济建设献计出力,为家乡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流通注入了新活力。
外出农民工对家乡在资金和信息上的“反哺”,加上去年9812万元的“两免一补”,如甘露一样洒进大庆贫瘠的农田。2005年,全市农业种植业总投资达9.3亿元,比去年增长9.4%,平均亩投入比去年增加9.8元;投入化肥23.1万吨。农肥投入大量增加,平均亩施农肥2.4立方米,亩增施农肥0.4立方米,为近年来少有。
2005年,大庆全市粮食总产预计可达到23.7亿公斤,比上年增加6.5亿公斤,是近些年来增产最多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