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8日电 7日,在政协会分组讨论中,省工商联的一份《关于改善我省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引起委员们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
省工商联来自民营企业的委员们,结合实际提出了我省金融环境中的非生态现象:金融机构对非公企业存在“所有制歧视”;非公中小企业融资存在成本负担过重;信贷结构存在失衡,主要表现为短期负债比重过高,中长期融资渠道不畅;间接融资渠道存在支持力度不够;直接融资渠道存在开放度低;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存在滞后……
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会长陈宏敏综合委员们的建议提出,从六方面入手改善我省金融生态环境:
从政策和机制上,扩大银行对非公企业的信贷支持。一是向银行明确提出对非公企业贷款的指标要求(指标可按非公企业GDP或税收所占份额来确定)。二是关于省人民银行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的滚动专项再贷款,建议适当扩大规模、增加种类及延长期限。三是建立银、企、政定期交流制度,推进三方的沟通合作。
放松准入管制,为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创造生存空间。建议加快完善相关法规,明确界定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的政策,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非公经济向这方面发展,引导民间融资公开登记,规范民间融资的合理经营,鼓励支持设立非公有制的地方中小银行和非银行类机构投资者,尽可能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完善担保体系,改进担保机制。一是建议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舆论宣传等手段,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担保市场。二是建议组建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省级再担保机构,以有效分担担保机构的风险,拓展担保机构间的合作,构筑国家到省再到地市的再担保完整链条。三是建议建立面向非公企业的、有中立民间机构全程配合的担保体系。
引导和支持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融资租赁,中小企业可以实现“融物”为“融资”的目的,从而绕过银行贷款抵押难的问题。因此,应积极引导和支持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培育发展债券市场。建议省委省政府积极争取国家在东北设立区域企业债券市场的试点,区域内有条件的企业不分所有制一律允许发行债券。同时,积极发展我省债券市场,对中小非公企业放宽企业发行债券的管制。
大力推进“信用龙江”建设,遏制道德风险。在省内大力实施“信用政府”、“信用中介”、“诚信企业”的系统工程。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加强以银行为中心的信息征集中心建设,完善公共信息登录系统,明确信用标准,强化信用监管,维护系统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全面性。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严厉制裁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不良行为,同时,对贷款企业出现的违约现象,及时在征信系统里予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