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龙江频道3月15日电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为了让自己尽快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一些毕业生甚至"不择手段",在校园招聘会上,"造假"现象日益突出。
据了解,校园招聘会上的造假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虚假简历:即部分毕业生在填写自己的基本情况时,肆意夸大甚至捏造事实。像专业测评名次,学校推荐意见等,自己想怎么填就怎么填。而在实践经历一栏,不少毕业生填写了多家单位,显得自己的工作经验丰富,但很多人根本没有实习经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毕业生介绍:有一些学生靠亲朋好友的关系在某些单位可以开出实习证明,但本人一天也没有去过。
还有一种造假形式就是伪造证书:许多应届毕业生认为,有些单位在选聘人才时,要求他们英语、电脑等样样精通,那些班干部、学生会干部更是受用人单位青睐。所以就有一些毕业生找来一些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证书"弄虚作假"。一位经营复印社的店主告诉记者:有些学生找来别人的证书,用纸条挡住名字,然后在电脑上加工,打上自己的名字,一个新的"证书"就诞生了。还有的学生买来各种证书的封皮,对比真证书的内部进行复制,这样自己就拥有了一大堆的"荣誉"。
对此,哈工大就业指导中心田副处长说:这种现象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在校园内的反映。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一些毕业生觉得自己"没有吸引眼球"的东西,他们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妄图通过"造假"蒙混过关,毕竟大部分用人单位不会仔细地检查这些证件。田副处长还说:即使没有过硬的经历或者荣誉,广大毕业生也应该坦然地接受现实,能力不足可以再找其他的工作,然而"造假"一旦被揭穿,那么涉及到的就是一个人的品德问题,估计没有哪个单位会愿意录用一个不诚实的毕业生。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前途,也会波及整个学校的声誉。最后田副处长表示: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素质还是很高的,造假毕竟只是少数,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和社会双方的共同努力: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对其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一经发现严肃处理,提倡"诚信就业"。
一家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说:一般的公司招聘,首先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学历,然后才看英语计算机成绩,是否是学生干部等。像英语四六级的证书,网上一查真伪立现,不存在造假可能。而像学生干部这种证书,基本上每个应聘者都声称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就显得微不足道。这位工作人员介绍:用人方主要还是看毕业生在笔试面试中的表现,像他所在的公司,有的岗位需要经过七轮的面试,在面试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对工作的热情等才是最重要的。
这位工作人员还说:很多毕业生觉得自己没什么实践经验因而盲目"造假",其实很多公司也不是很看重这些,只要在笔试面试中表现出你自身的特点,让招聘方认为你有潜力可挖,同样能顺利找到工作。但是他也奉劝莘莘学子:在学校期间,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应该尽可能多的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了解行业信息,找好自己的方向,往往能在应聘的时候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