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赫哲渔村变小城
2006-05-20 07:28:4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刘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0日电 在距同江市区30公里的街津口赫哲族村,有一处面积300多平方米的民居,门上挂着“渔猎人家”招牌,主人尤星今年52岁,他以赫哲人惯有的热情接待了记者的来访。

  尤星的“渔猎人家”实际上是集吃、住、旅游购物于一体。除了几间供自家人和游客住的卧室外,还有厨房、餐厅和手工艺品陈列室。

  赫哲文化变产业

  尤星向记者介绍:他的家族世代在这里居住,父亲是赫哲族民间艺术家,去年刚过世。当年郭颂创作《乌苏里船歌》时,就曾来家里住过。妻子王淑范比自己小一岁,是汉族,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如今,两个儿子都是街津口中心学校的教师,而且都已经结婚,女儿今年19岁,初中毕业后,在家和他学做桦树皮画和鱼皮画等工艺品。

  在尤星家的工艺品陈列室,记者看到,这里摆放着尤星自己做的工艺品,有表现赫哲人坐在狗拉爬犁上狩猎捕鱼情景的桦树皮画,有身着民族服装的赫哲少女图案的鱼皮画,也有展现宗教、婚俗、饮食等赫哲文化的木雕、鱼骨画和鱼皮服饰等。据尤星说,他从小爱好美术,又父辈学过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他的这些作品很受游客的欢迎,一幅桦树皮画可以卖几百元,一件鱼皮衣少则几千元,多的达到上万元。今年,他还准备开发鱼皮皮带、钱包、名片盒等新品种。现在,在赫哲族聚居的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传统工艺品制作已经成为迅速崛起的产业,这些民族工艺品有的飘洋过海,打入了国际市场。

  尤星17岁时开始在黑龙江里打鱼,他捕到的最大的黄鱼有300多公斤重。从1995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街津口赫哲族人开始走下渔船,实施转产。渔民在八岔岛、哈鱼岛开辟耕地3万多亩,每年收获粮食8千吨。办起了鲟鳇鱼养殖场、蜜蜂养殖场,搞起了木耳人工培育,由单一的渔业经济向农、牧、副、林各业全面发展。几年来,同江市先后投资近700万元,建成了三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标准化小区,赫哲族人陆续搬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电话、有线电视入、自来水入户率均达到100%。此外还修建了2熏300延长米的硬化街道路面,安装了路灯,铺设了排水槽,修建了沿江广场,赫乡已经变成了一座整洁、美丽、富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

  尤星感慨地说,现在家家都富了,过上好日子,打渔船变成游船,野兽出没的大山林也变成了休闲娱乐的森林公园,“赫哲人撒下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的画面看不到了,总觉得有点遗憾。

  赫哲饭菜满桌香

  到了吃饭时间,尤星一家人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弄了一桌子赫哲族特色饭菜。有用土豆丝、菠菜、香菜、辣椒和生鱼拌在一起的“刹生鱼”,有在木头上烤成八成熟的鱼切好后拌入姜和醋的“塔布拉哈”,还有汉族人称为鱼松的“塔斯和恩”等等。席间尤星频频举杯,由于发自内心的兴奋,本来就有些发红的面颊显得更加红润光泽。

  

责任编辑: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