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7日电 六月,稻苗生根,柳絮飞扬。春耕过后的第一个农闲到了。可是若大个上集镇诺敏河村怎么不见农闲的村民?
走进绿荫掩映的诺敏河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王永国告诉记者:诺敏河村人农闲不闲,都在外边忙着搞劳务,挣外快呢。
诺敏河村8个村民组,100912亩地,900多劳动力。其中常年在外异地开发的460人,劳动力内部转移的200多人,季节性打工的80多人。内转外输的人口占了全村劳动力总数的2/3强。
劳务经济有帐可算,有利可图。为了把劳务经济作大作强,村班子多方考察,几经论证,最后在青岛和北京两大城市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而且由村干部带头出劳务,以身示范。村委会助理,一元钱村干部唐永学领着七八个人在青岛搞装璜,做出了规模,做出了品牌。看着他们每年揣回3万多元嘎嘎响的票子,村里40多个有着木工技术的人,也都赴奔老唐上大连搞装璜去了。村民赵凤琴心满意足地告诉记者:老伴在大连搞装璜,儿子媳妇留在家里种地,哪年都能收入3、4万元。眼下儿子儿媳又趁种完地的空档到三江插秧挣外块去了。
正说着,村支书王永国的手机响了。原来是诺敏河村设在北京的劳务基地负责人邓广财向王永国反溃用工信息。邓广财是诺敏河村第一批"下海"的"打鱼人"。凭着灵活的头脑和吃苦精神,在北京以粮食经营、大米批发、小商品零售发迹,如今已成为年经销大米800多吨,创利10多元的农民工致富领路人。在他的带动下,已有40多人在京出劳务。
孙国辉家是村里有名的富裕户,也是村里有名的"短工王"。他靠着瓦工的底子,带着七八个人组成了一个建筑队,农闲时就到处给人盖房子、施工搞建筑、打零工,一年也能收入5000来元。今年的第一个农闲他和爱人杜英带着10多个人跑到三江插秧去了,据说20天下来,又能多2000多元的收入。
年轻小伙子到外打工挣外块,大爷大妈们也不示弱。今年56岁的詹凤琴,去年春天到庆安柳河农场打短工,春插秧、夏铲地、秋打场,一年下来也挣回来5000多元。看来这打工挣钱不分老少。
据王永国介绍,诺敏河村的劳务经济拉动人均增收将近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