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兴凯湖畔苦乐多
2006-07-09 22:28:25 来源:东北网  作者:刘姝媛 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9日电题: 兴凯湖畔苦乐多

   刘姝媛 记者 印蕾

  艳阳高照的7月,记者走进了驻守在兴凯湖畔的边防某部连队。通往战士驻地的路上,看到最多的是参天古树,兴凯湖松,大片的沼泽;感觉最多的是崎岖的山路,迂回的湖岗。在这人烟罕至的北部边陲,官兵们在寂寞中感悟人生,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怀着对这些当代最可爱的人的尊敬,“三千里北疆话国防”采访组成员走近他们,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路的故事,苦中有乐

  在初入边关的日子里,记者倾听许多边防官兵用激昂的调子唱着自己创作的曲子,优美的旋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风凛凛,雪飘飘,风雪中巡逻在祖国边防前哨,铁脚走千里,汗水洗战袍……

  战士们说,巡逻路是崎岖的,雨雪封山,连队便被阻隔在另一个世界,路的一头是闭塞的边关哨所,一路有歌声陪伴不寂寞。冬季还好,难熬的是夏天,巡逻路上布满了沼泽深潭,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其中。巡逻路上,常有野兽陷进沼泽地。有经验的猎人提及此地都充满了恐惧,面对死亡的考验,他们从来没有胆怯过。有一段路,战士们给它起了名字叫十八湾,是为了记忆而言的,其实有二十多道弯,哪段路好走,哪段路难行,战士们都记在心里。他们说,时间久,感觉路上的树木都成了无言战友,记录着他们的艰辛,为他们巡逻导航。

  连里的老兵说,戍边官兵没有一个脚上不起泡,一年磨破几双鞋的,但是硬是用一双铁脚走出了一道属于军人的路。路的故事,苦中有乐。

  电的故事,甜中有酸

  为了大家的幸福和快乐,战士们是可以将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的。连里的一位老排长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让他永生难忘的除夕之夜。

  有一年农历腊月二十九的傍晚,连队战士在屋子里张罗着准备过年:包饺子、挂彩灯、排练节目,一想到明天就是大年三十,战士的脸旁都笑开了花。突然,只听“砰”地一声,发电机冒出一团火花,随即整个营区被黑暗笼罩起来。发电员不在,电工拿着手电紧急维修,但几个小时过去了,故障还未排除。晚上没有电,什么事都干不了,屋子里一片寂静,大家围坐在油灯的四周,一声不吭,班长忍不住了,“明天就过年了,大家唱支歌吧!”

  “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头顶着边关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

  第二天早晨,起床哨没响,战士们拿着扫雪工具开始打扫营区的积雪。“瑞雪兆丰年啊!”连长大喊一声,想调动一下大家的情绪,但战士们都不言语,默默地扫着雪。

  虽然战士们没有说什么,但是指导员都看在了眼里,于是给正在休假的发电员打电话,询问如何修理?发电员只问了一下基本情况,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等着吧”,然后挂断电话。发电员到兴凯湖农场买了发电机的配件,冒着漫天大雪,步行30多公里,走了8个多小时才回到连队。经过数小时的整修,故障终于排除了,战士们欢呼着“来电了,过年了。”其实,后来大家才知道发电员的妻子正在分娩,他们夫妻已经一年多没有团聚了,但为了战士们过个好年,他将这一切都埋到了心底。

  水的故事,奇中有趣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谁会相信,在许多人眼里极为平常的水对边防军人是何等的珍贵。营区距离水源有5公里远,高低不平的搓板路,一桶水运到连队只剩下半桶,雨雪天气更是困难。吃水难磨练了几代戍边官兵,一盆水,洗完脸洗脚,洗完脚洗袜子,洗完袜子的水还要留着浇菜地。

  一个江西老兵给记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过的真实故事:连队吃的是松阿察河水,从连队到河边,至少要走1个小时。战士们常年到这里拉水,后来农场老兵得到这个消息后,便把一头“年轻力壮”的黑毛驴无偿地送给连队。初到军营的这头驴“业务”还不够熟练,每次还要一个战士牵着到河边装满两大桶水后,再牵着按原路返回。两周后经过简单地“训练”,这头“笨驴”终于进入角色,它已不用战士陪同,每天清晨驮着桶自行来到河边,由哨所的战士把水灌满,然后轻轻地拍一下驴屁股,它就心领神会地直接把水驮到炊事班门口,它还会停下来打招呼。

  行走北疆,走近兴凯湖的卫士,心中充满无限敬意。这些驻守在祖国边陲的战士,他们以苦为乐,在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时,他们义无返顾。他们用火热的青春年华,书写着赤胆忠诚,铸就了边疆前哨最美的风景。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