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制约黑龙江制造业发展
2006-07-13 09:32:1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林乐君 王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3日电 黑龙江省高级工以上技术工人占全省技工总数的14.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技能人才缺乏,已严重影响我省制造业的发展——

  尽管官方从未确认,但近两年,“灰领”一词还是流行起来。所谓“灰领”,是指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级技工。“灰领”不从事“白领”的管理工作,也不同于普通“蓝领”的一般技能劳动,而是在技术引进、工艺创新、产品研制、设备调试时,能担当起“技术大拿”的重任,攻关破难。

  “灰领”的流行,折射出人们对高技能人才缺乏的严重关切。

  新闻背景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我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目前处于怎样的状态?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高技能人才热后有隐忧

  仿佛一夜之间,技工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广东技工缺口200万人,外省考生报广州技校可以迁户口;深圳一企业开出6000元月薪,却没能如愿找到高级钳工……这类不时见诸报端的消息,反映出一个严峻现实:高技能人才告急。

  有着“高技能人才大本营”美誉的我省,这种现象同样存在。

  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处处长张红介绍,目前,我省有技术工人202.8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46.4%,高于全国的总体水平。但初级工以下技术工人所占比例较大,高技能人才仅占14.7%,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比例结构25%相比相差甚远。

  老工业基地振兴激活了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还是“六大基地”的发展,都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在青冈县,新上的重点项目黑龙江龙凤玉米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投产就需要5000多名技能型工人。

  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对此有着相同的感受。企业年铸造能力26000吨,但由于缺乏熟练的铸造技能人才,不能实现满负荷生产,出现了产品有订单、生产缺技工的尴尬局面。

  据了解,目前,全省技术工人缺口达75万人,其中高级工26.8万人,中级工48.2万人。“灰领”匮乏,已成为制约“黑龙江制造”的瓶径之一。

  “灰领”紧俏与人才“供大于求”

  近两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怀揣文凭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灰领”紧缺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有关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省尚未形成技能型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用人机制。

  首先是传统的人才观与用人导向在作怪。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导致了青年人千军万马走高考这一“独木桥”的局面。传统观念也导致企业的“人才高消费观念”。在人才市场上,部分企业倾向于多招本科生、研究生,技术工人被排斥在人才队伍之外。这使得年轻人特别是高素质的年轻人拒绝将职业定位在技能型人才上。

  其次是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在职工培训上“捉襟见肘”。机械制造、能源、动力、化工在我省占较大比重,受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产业均属于低利润行业,即使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利润率也仅在10%左右。大多数企业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到职工培训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技术工人培训的质量和范围。

  职业教育与培训内容陈旧也是一大原因。“灰领”不同于熟练掌握一般技能的工人,今天已稳居主流的高科技工业,需要的是掌握熟练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传统的职业学校本身师资不足、教辅材料落后,甚至在内容上与实际要求相差十年左右。而一般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不肯向高技能人才“屈尊低就”,于是,就出现了大学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而“灰领”短缺的现象。

  视高技能人才为专家

  有专家称,理想的劳动力结构是“啤酒桶”型的,“两头小、中间大”。即:领导层和操作层变小,而技术技能层变大,这样才能适应高科技发展要求。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处处长张红说,要形成这一格局,除了政府转变思路,制定政策,加大投入,还要积极营造一种用人机制,使技师、高级技师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并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向高技能人才倾斜。

  近年来,我省各地相继出台了营造环境、催生技能人才的举措。

  全省多次举办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仅2004年就有15万人参加了竞赛活动,涌现出一批技能人才。

  哈尔滨市大张旗鼓地组织“名师带高徒”活动,有56户企业的749对师徒参加。

  一重集团团委开展双优师徒星级评定活动,设导师带徒专项奖励基金,全公司所有35岁以下青工,都参加拜师学技活动……

  这些活动使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日渐形成。

  值得关注的是,一场催生“灰领”的“赛跑”已经在全国开始了。苏州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了“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成才培养成果”和表彰奖励高技能人才等工作机制;山东建立“首席技师制度”,选拔一批技能拔尖人才;国家推行学业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引导职业院校以就业为目的,以技能培养为目标……

  可以预见,一个新的高技能人才群体正在崛起。意在打造装备工业基地的我省,绝不能在这一轮“赛跑”中错失良机。

  趣味链接

  蓝领

  主要是指集中于传统行业的“劳力”者,以技能操作为主。

  白领

  各类企业管理层面的行政人员,以动脑为主的“劳心”者。如,企业培训师,人才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

  灰领

  一般指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有一定知识层次,熟练掌握高技能的高级技工。主要集中于新型制造业、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如汽车、电子等行业的汽车维修师、高级焊工等;一部分在新兴服务业,如网络管理、动漫画制作人员等。

责任编辑: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