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电话”伴他从军路——大兴安岭军分区系统操作员张淮杰小记
2006-07-23 16:30:5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电视台  作者:汪作成 刘泽宁 记者 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3日电(汪作成 刘泽宁 记者高长利) 大兴安岭军分区有这样一个士官:拿起电话就是话务员,走进电视电话会议室就是管理员,回到班里又成了“兵头将尾”——班长。他叫张淮杰,三级士官,军分区电视电话会议室系统操作员。2004年,被沈阳军区表彰为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操作先进个人。

  “过耳不忘”练真功

  “一目十行”,靠的是天性,而张淮杰“过耳不忘”的本领却是练出来的。受父亲当过兵的影响,张淮杰从小就向往着军营,憧憬着能成为手握钢枪的战士。

  真的当了兵后,他却被分到了军分区警通排,新兵连时操枪弄炮的他成了一名天天与“电话”为伍的话务员。面对纷繁复杂的电话号码和战友们参加实弹演习的喜讯,张淮杰有点矛盾了。可一想到父亲那句“干什么都能成才”的话,他坚定了干好话务员的决心。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当好话务员。此后,他开始一遍遍的对着电话录音练习“耳功”,并创立了一套“辨声识人”的训练方法。经过一段苦练后,他练就了“听声知人”、“过耳不忘”的真功夫。

  电话会议室里的“小能人”

  2002年底,军分区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正式开通,由张淮杰负责管理。管理这个会议系统,这对于一个仅受过20天简单培训的“门外汉”来说是多么难的事。可是他并没有退缩,毅然接过了任务。

  刚刚接手,第一个难题就摆在了张淮杰面前:读不懂英文说明书。他自费购买英汉词典,逐个单词的对照解释,有时一个几百字的说明书,他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翻查字典。不管是节假日还是探亲休假,他从不间断学习。现在张淮杰基本可以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对话,并能看懂简单的英文说明书了。

  在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后,张淮杰又不断结合实际,对不合理的组件配置进行科学定位和改造。2003年4月,在与上级业务部门进行对话时,扬声器中突然出现了“交流声”,怎么联系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张淮杰把两个虚接点进行了再加固,重新进行焊接,终于解决了通话中的“交流声”问题。

  官兵眼中的“服务员”

  张淮杰对待每一次电视电话会议都一丝不苟,甚至比自己吃饭还重要。业务部门在会后便可退场,可张淮杰却不能,还有大量的维护保障等工作都离不开他。

  2005年4月,在为分区政治部进行电视电话会议服务保障期间,张淮杰从最初的试线、试机到最后圆满结束任务,12天里没有在食堂吃过一顿饭,每天的睡眠不足4小时。会议顺利结束了,张淮杰却瘦了一大圈。

  利用电视电话系统进行会议转接、收看,它要求必须达到万无一失,稍有差错,音像全无。可再好的设备也有出故障的时候。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故障排除,保证通信畅通,成了张淮杰平时经常研究的问题。为使自己能在临危之时心不惊、手不乱、脑不浑,他经常给自己出难题,比如事先设置一些有可能出现的机器故障,而后自己掐着时间进行维修保障。经过不断的实地设置情况和解决问题,他的应变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

  2005年年底,一次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到一半时,下级接收单位突然发生收听声音时断时续的现象,并且杂音特别大。张淮杰立即进行全面检查,在排除断线、外来干扰等故障后,凭着实践操作经验,他断定是下级操作员无意中变更声道造成的问题。找到症结后,他仅用1分钟就排除了故障。事后,张淮杰觉得光靠自己掌握的多还不行,只有让各级通信操作员都掌握一定排除突发故障的技能才行。于是,他对各级通信业务操作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业务员。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