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做事儿要对得起良心--记无私奉献的乡村医生王福宝
2006-09-18 16:26:52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8日电 题:做事儿要对得起良心--记无私奉献的乡村医生王福宝

    东北网记者 单志华

王福宝和他的急救120
王福宝和他的急救120

  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王福宝这个名字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并不陌生。有人说他是“救命恩人”,有人说他是“农民的贴心大夫”,而王福宝对自己的定位却十分简单: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卫生所医生。13年来,他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偏远农村,救死扶伤、甘于奉献。

    乡亲们信赖的好村医

  今年38岁的王福宝,出生在宁安市沙兰镇和盛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大学毕业生还是城里各家单位争抢的“香饽饽”时,从牡丹江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的王福宝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医生,也成了全班37名同学中惟一回到农村的人。“因为我家在农村,感觉农村确实需要正规的医务人员,这里生我养我,我要用所学的知识来回报父老乡亲。”

  和盛村是宁安的一大行政村,常住人口3784人,村里没有一个专业诊所和医生。村民有病要往返10多公里去沙兰镇看病。创业之路是艰难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就是卫生所里最初的所有“家当”。没有医疗场所,没有药品,王福宝就和新婚妻子把父母给他们结婚的钱,全都用到租房子、买药品上了。就是这样,卫生所开业的第一年,他们还是借了3万元的外债。

  条件的艰苦并没有打消王福宝办卫生所的信心,但他毕竟是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毛头小子”,村民们对他的医术还有些不放心,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村民们转变了看法。有一个村民得了出血热,看了几家医院都被当做感冒治,结果病情越来越严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病人家属把王福宝请去了。一诊断,王福宝发现这个病状和感冒不同,要给病人化验尿,但当时病人已经无法排尿了。由于缺少检测设备,王福宝当机立断,马上给病人转院治疗。就这样,病人确诊了,生命保住了,王福宝也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乡亲们总记得时不时地给他送点自己包的饺子、上山挖的野菜、自家养的小鸡……

  这些年,王福宝每年都要给自己的卫生所添置新的医疗设施,口腔牙钻、洗胃机、氧气桶、B超机、X光机、救护车……这都是他举债购置回来的,因为乡亲们需要。他说:“为了给乡亲们看好病,多花点儿钱,值!”

  现在,一提起王福宝,和盛村村民们脸上都写着两个字——自豪:“有了王大夫,俺们是小病不出村、少花钱就能治好病。有了大病难病,王大夫陪着俺们去大医院确诊,俺们心里有底!”

    “轻财利重德行” “做事儿一定要对得起良心”

  走进王福宝120多平方米的卫生所,办公桌上一尺多厚的“白纸”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仔细询问才得知,原来这是暂时没钱看病的村民们给他打的“白条”。王福宝告诉记者,村民们看病的“白条”最高时有10万余元,少的时候也有5、6万元。

  在农村长大、又在农村从医多年的王福宝,深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难处——害怕得病,看不起病。王福宝说他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做人要“轻财利重德行”“做事儿一定要对得起良心。”

  2002年,村民徐警君上山砍柴时昏倒,被人送进卫生所后,王福宝见其嘴唇发紫,脸色苍白,在进行初步诊断后,马上开车把徐警君送到宁安市人民医院。经检查确诊徐警君是脑出血,需要马上住院。但家庭贫困的徐警君,就连在医院做CT的钱都是王福宝垫付的,根本就住不起医院,于是家人选择了回家。王福宝却没有因为徐警君家庭贫困而放弃了对他的治疗,他自己出钱给徐警君买药、打针,不久后,徐警君不但能重新站立起来,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医乃仁术、以德为先”。王福宝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不仅有仁术,更有一颗善良的心。

王福宝和他的健康储备林
王福宝和他的健康储备林

    王福宝和他的“健康储蓄林”

  他是名乡村医生,看病、治病是本分,但他常常不“安分”,他不仅帮村民看病找到了“钱途”,也让小诊所踏上了“坦途”。

  农村卫生所的利润本来就很低,如果对看不起病的农民一律采取减免和拖欠的办法,那么要不了多久,卫生所就会被拖垮。爱琢磨事儿的王福宝动起了脑筋:怎么才能给农民找到挣钱的道儿,好让农民给医院打的“白条”变成人民币,维持卫生所的良性运转?

  2000年和盛村退耕还林后无人愿意承包的290多亩林地被王福宝承包下来。此后,这些林地成了村民们的“医疗储备地”。每逢到了农闲时节,不用王福宝打招呼,村里的男女老少就会自发地赶来种树,在卫生所里打了“白条”的农民图的是用一天20元的工钱“抵债”,没有欠账的村民则为自己和家人将来的健康做一点储备。

  树苗从不足半米长到了4米多高,和盛村“医疗储备地”里的树苗长高了,500多户村民欠王福宝6万余元的医药款也用种树苗的工钱偿还了。

    王福宝和他的“急救120”

  王福宝家的固定电话和他24小时开机的手机,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村里的“120”。只要电话一响,不管多晚、多远,王福宝和他那辆写着“120急诊急救”字样的依维柯都会及时赶到,而他出诊的范围也由本村辐射到了周围的十几个村子。

  有一年冬天下起了漫天大雪,半夜里,村里的一位孕妇突发紧急症状,母婴两条命悬于一线。一个电话打到了王福宝的家里,他急忙赶去进行了紧急处置,随后立即开上救护车,拉上孕妇向宁安市驶去。此时,大雪已经把路封上了,平时1个多小时的路程,当天却跑了近5个小时,孕妇的生命保住了,而王福宝却被累倒了。

  2005年6月10日,沙兰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王福宝带着急救药品,当晚就开着救护车直奔灾区,抢救溺水儿童、为群众诊病、免费发放药品、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半个月的时间里,他饿了就吃口面包,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直到救灾工作基本结束,才撤了下来。可谁也不知道,这场洪水也把他家的1万多棵杨树全都冲倒了,临出发前,他只是向自己的亲戚朋友交代了一下,就义无返顾地冲到了抗灾前线。

    乡村行医14年弹指一挥间

  14年,作为一名医生王福宝没有遗憾,他以高尚的医德和精益求精的医术把满腔的爱奉献给了父老乡亲;作为一名党员,他践行着服务人民的诺言,奉献着共产党人的忠诚。选择扎根乡村,做一名乡村医生,他没有丝毫的后悔。

  从医多年来,王福宝先后荣获宁安市“五四青年奖章”、“杰出青年创业者”、“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在参加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表彰大会时,卫生部领导亲切地称他“新型乡村医生”。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