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老字号如何浴火重生?引资改制不能“砸牌子”
2006-09-20 09:34:1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0日电 近日传来一个令人遗憾的消息: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秋林”品牌,由于所属的几家企业间发生商标使用权争议,导致其在国家商务部组织的“中华老字号”评选活动中提前出局。秋林公司是全国商业系统有名的老字号,而如今经历了一系列起起落落的改制重组之后,经营状况难如人意,百年老店的遭遇让人叹息,发人深思。

    城市应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品牌

  作为一个哈尔滨市市民,笔者对秋林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百年的老字号,面对滚滚商潮,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关心秋林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思考。

  笔者就曾经有过一个也许十分天真的想法:无论谁来经营,都尽可能地保持她的原貌和完整,这包括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前店后厂的运作模式,甚至服务员的服装也尽可能“复古”。在充分发掘秋林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把秋林办成一个老哈尔滨的“商业活化石”。这里出售的不仅是商品,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承,本地人来这里怀旧,外地人来这里观光。甚至,这里的经理、售货员同时又都是“演员”,他们的经营活动,更多的是展示、还原一段历史,这里既是一个商场,又是一个有着浓重历史文化气息的“商业游”景点。她的规模不必很大,商品也不必很多,但却可以向来这里的人收取门票,因为我们要出售的是100年前的市民购物的感觉,或者说一百年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来秋林时的感受。一句话,把秋林办成一个“商业博物馆”。卖商品,只是一小部分,重点是经营文化。

  说是天真,其实也未必天真。据一位从南方回来的同事讲,苏州刺绣厂也曾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营老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逆向思维,巧打传统牌,不是盲目地开发新工艺、新产品,而是把在一些人眼里看来没有竞争力的老工艺完整保留,工厂开放,让大家来参观传统的刺绣生产的全过程,看完了再买,反而顾客盈门,效益可观。他们扬长避短,避实击虚,下出了一着妙棋,谁又能说他们天真呢?

  其实,笔者最想说的还不是这些。一个城市,如果只剩下钱和高楼大厦,没有了历史传承,没有了文化韵味,就像一个只有躯体没有灵魂的人,干干巴巴,了无生气。有人说,秋林是城市的名片,这话说得很生动,哈尔滨的市民都盼着留下这张名片,更盼望她能像昔日一样光鲜。

    别让老字号成为心痛的回忆

  历经百年风雨,“秋林”作为哈尔滨商业领域中的一块金字招牌,已经与这座城市水乳交融,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在哈尔滨人心目中,“秋林”两个字,曾带来多少骄傲,又蕴含着多少温暖的记忆。

  在哈尔滨这座极具欧陆风情的城市,秋林曾以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打造了一个享誉全国的商业王国。辉煌时,秋林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全国商业零售企业名列第一,有“全国百货第一店”的美誉。然而,如今百年老店早已风光不再,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中华老字号”评选中,初选就遭淘汰。如此尴尬结局实在令人惋惜和遗憾。

  作为哈尔滨的知名品牌,秋林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家大型商场。在哈尔滨人心目中,秋林是这座城市百年沧桑的一块活化石,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喜爱、眷恋、关注,使人们对秋林寄予了更多的情感。对于老字号而言,品牌的价值不仅仅属于企业自身,还属于品牌生长的环境和土壤,属于城市和市民,品牌与城市历史文化血脉相连。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不论是老字号还是新企业,适者生存都是市场竞争不二法则。对老字号来说,在无情的市场中,其特有的文化传承就是企业决胜的一个法宝。而这种传承一旦切断,人们对品牌的认知能力就会逐渐降低,品牌的影响力就会日渐萎缩,以至于多年积淀的品牌大厦终会像雷锋塔一样,轰然倒塌。可以肯定地说,落选“中华老字号”,秋林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在我们身边,曾有多少著名企业、知名品牌随着岁月的流逝已被淡忘,又有多少老字号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个符号。承载历史文化的印记逐渐消失,是一座城市的悲哀,不仅伤害了市民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割断了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血脉。

  老字号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一旦消逝损失将无法弥补。拯救老字号,就是拯救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这是全社会的责任。发掘、善待、保护老字号,使其历久弥新,也是一个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途径。但愿老字号的悲哀不再重演。

    引资改制不能“砸牌子”

  其实,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老品牌褪色,不止“秋林”一家。不用说全国,仅在哈尔滨,就有“同记”、“老独一处”等老字号如今已难现昔日风采。

  客观地说,老字号的没落,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因为经营时间悠久,许多老企业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经营模式陈旧,管理体制僵化,优秀的经营人才匮乏,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形势,在新一轮竞争的冲击下显得弱不禁风;而更为不利的是,即使面对重重危机,许多老字号管理者仍然沉醉在昔日的辉煌历史中,痴想靠“吃老本”生存,不仅店面旧、经营模式旧,在思想上也保守落后,难免被后起之秀越落越远。这种现象在一些国有老字号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老字号要重振雄风,必须认清现实,以创新求发展。这里所说的创新,包括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即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相关的政策,组织力量制定对老字号品牌的保护和发展规划,为一些重点老字号企业提供资金、人力支持等等。特别是对那些已经陷入困境的国有老企业,积极帮助寻找出路,通过嫁接、转让和拍卖等途径才有望使蒙尘多年的老品牌重放光芒。

  然而,一个怪现象困扰着我们:为什么许多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不改则已,一改反倒加速了消亡呢?原因就在于,政府在引资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出现了失误。一些投资者,或是来自行业之外,不具备驾驭知名品牌应有的实力;或是怀着投机心理,想借助老字号的号召力进行短期炒卖;或是冲着老字号的“壳”而来……他们既没有深入发掘老字号企业独有的文化内涵的兴趣,也缺乏把知名品牌救活、维系下去,并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信心。老字号的招牌落到这些人手中,发展前景可想而知。因此,应汲取深刻教训,在老字号企业引资改制过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科学决策。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战略投资者,以盘活老品牌的无形资产让老字号找到真正的“知音”。

  不过,政府引导只是一方面,老字号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还应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挖掘内部潜力,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从经营内容到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如北京的“全聚德”烤鸭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地丰富经营内容,既保持了以烤鸭为主打菜的传统风格,又将其他菜系引入店中,迎合了不同顾客的口味,为长远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