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探求治本之策 黑龙江省县级财源建设锁定项目"土"里刨金
2006-10-13 15:14:3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申宪武 马云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13日电 财政,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2000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强县级财源建设的决定。在黑龙江省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财政状况下,人们形象地称财源建设为“土里刨金”。这是一个正视难题、增强财政实力的探本求根之策。

  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薄弱,全省还有13个乡镇、3808个村不通公路,还有66%的村没有吃上自来水,16个村不通电,200万农户住的仍然是土坯房。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巨大,仅森工系统分离国有企业办中小学,拉齐教师工资水平一项,每年就需增加补助资金5.25亿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体系,加快以医疗、住房、取暖等专项救助为主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尤其是帮助特殊困难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压力也非常大……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如不加大力度培植财源,将使本不宽裕的财政资金捉襟见肘。

  目前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总量还不足2000亿元,只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强一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全省县均一般预算收入仅为7000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000万元,比辽、吉两省分别低1.2亿元和4000万元,有52个县(市)财政收入能力不能满足基本支出需求。

  要想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力推进财源建设,未雨绸缪培植新兴骨干财源,促进全省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唯此才是治本之策。

  因地制宜抓财源

  不久前,全省财源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力争“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到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市级财政摆脱困难,县级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蓝图已经绘就,“干什么”,“怎么干”成为各级领导热议的话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搞财源建设成为共识。这次全省财源建设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财源建设要立足本地的资源和地缘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农区要依托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围绕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亚麻、蔬菜、奶牛、肉牛、生猪和特色产业等十大产业,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骨干项目,提升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集中力量把优势品牌做大做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矿区和油区要立足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矿产采掘和加工制造业,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产品链条,实现增值。口岸城市要依托对俄地缘优势,办好各类进出口加工园区,充分利用境外能源、原材料,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和资源加工产业。中心城市要做大做强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以及用地少、无污染或污染轻、集约度高、提供税收多的优势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锁定项目好载体

  抓财源建设,核心是抓好财源项目建设。“十五”期间,省财政通过贴息、借款、无偿投入、担保贷款等方式,筹资15.3亿元,支持了1187个县级重点财源建设项目,其中,已有993个项目投产达效,2005年实现税金32亿元。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还将扎实推进一批大项目建设。目前省里筛选了120多个资源、产业、区位等比较优势明显、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并具有连续创税能力的生产性项目和有利于产业聚集的重点园区建设项目。对这些项目,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确保大项目建设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建立全省大项目跟踪服务系统,对项目的前期准备、开工建设和投产达效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和服务。

  据称,黑龙江省还要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真谋划一批拉动作用强的立市、立县项目。充分考虑项目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因素,确保新一轮的财源建设项目高起点、大动作,真正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起到拉动作用。

  与以往不同,新一轮财源建设项目将通过资金打捆使用的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发展;改变过去存在的多头管理、使用效率低下、重复投资、资金分配“撒芝麻盐”等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确保财源“活水”滚滚而来。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