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7日电 今年前九个月,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贸易在去年高位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出口总额突破3.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出口额,再创历史新高。
俄罗斯年:助推农业“走出去”
来自国家权威部门的有关数据显示:从出口省区的统计资料来看,对俄出口的大米几乎全部来自黑龙江省。2005年,黑龙江对俄出口大米119684吨,价值4031万美元,占全国对俄大米出口的99.9%;黑龙江、山东、新疆和福建四省的蔬菜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93%,其中黑龙江独占了50%;全国主要水果对俄出口省区是黑龙江、山东、辽宁和陕西,四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8%。
近年来,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中俄政府间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黑龙江省对俄农业合作实现了由过去民间、松散、无序向政府组织、成建制、多渠道和宽领域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新格局。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5个县(市)走出去,占全省53.8%,在俄建立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开发项目累计达到70个;对俄劳务输出累计达到5万人次,人均创收1.2万元,劳务总收入超6亿元。
省农委外经处处长丁楠告诉记者,俄罗斯年的举办,为中俄的农业合作带来了更大商机。俄政府最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土地租赁期最长可延至49年;从事种植业免收各种税费,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可享受10%~15%的政府补贴;建立畜牧养殖联合体和购买农用机械,银行可提供8年贷款,由当地政府贴息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发黑龙江省农业和企业走出去的热情和信心。”丁楠说,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中俄农业合作前景圆桌会议,两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就加强中俄农业政策和信息交流、推动两国农业相互投资、进一步扩大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两国农业企业间合作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为黑龙江省正处佳境的中俄农业合作,吹来又一缕春风。
对俄合作:硕果累累亦有四难羁绊
目前,黑龙江省地产农产品销售已从俄远东地区市场,延伸到俄欧洲地区;旺季黑龙江省地产蔬菜在俄远东地区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0%以上。在全省境外开发项目中,个人投资占20%,政府投资占30%,企业股份合作占40%。黑龙江省各级政府与俄远东地区各州、区政府普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针对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问题的政府间会晤洽谈机制初步形成。
尽管如此,一些来自现实的问题已日益突显对进一步合作的羁绊。一是办理赴俄劳务大卡时间过长。办理黑龙江省赴俄人员劳务大卡要经过俄方有关部门层层审批,最后要报送莫斯科审批,一般办理时间达到4~6个月,影响了中俄农业合作项目的正常进行。二是农用物资出口困难。由于俄海关控制黑龙江省农用物资出口,境外农业项目所需种子、化肥、农药和农机配件等农用物资出口困难,影响了中俄农业合作项目的发展。三是农用机械过关费用过高。每台小型拖拉机(含配套机械)过海关收费达2.5万元,大型联合收割机高达25~27万元,相当于机械价格。四是境外大豆返回国内销售难。
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由于境外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粮食产量迅速增加,特别是大豆,仅在俄远东地区已达到200万亩,总产达到20万吨左右,出现价格低、销售困难的问题。去年受俄远东地区大豆市场影响,大豆价格下降到1500元/吨。因此,企业和农户希望能将大豆返回国内销售。但俄海关对此征收的特别关税及相关过货费用每吨高达60美元,再加上运费,每吨大豆增加费用在700至800元人民币,致使企业及农户将大豆运回国内销售增收的愿望落空。
三个重点:书写对俄合作新篇章
“这些问题如不加紧解决,势必会挫伤黑龙江省企业和农民赴俄开发创业的积极性。”省农委副主任王泽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当前这些制约黑龙江省农业对俄合作战略升级的细节问题,我们正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协调,希望通过两国政府农业部门进一步洽谈磋商,尽快协商解决。
毋庸置疑的是,中俄双方政府对合作的诚意和努力都有目共睹。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走出去;省财政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重点扶持境内果菜对俄出口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和境外农业合作项目。俄远东地区各州(区)政府也非常欢迎与黑龙江省农业合作,不断出台和完善土地租赁、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优惠政策,吸引了黑龙江省更多农民和企业走出去。
正因如此,在黑龙江省对俄农业合作战略升级进程中,一个更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建设规划应运而生:建设高水平对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境外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加强对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根据俄农产品市场需求,黑龙江省将发展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示范项目,加快发展符合俄市场需求的绿色、无公害和有机果菜、粮食优良品种,带动生产、扩大出口。在搞好粮食、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项目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大豆、蔬菜加工,畜产品加工和山特产品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组织黑龙江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走出去,开展对口考察洽谈活动,引进一批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农业技术人才,在俄境内建立“中俄农业合作种子繁育基地”,加快试验、繁育和推广,满足境外农业合作项目发展需要。
“同时,我们还将针对俄农业技术人员短缺的实际,邀请俄农业专家来黑龙江省,有针对性地举办赴俄企业和劳务人员培训班,开展外语、法律法规、农业技术等方面培训,提高境外人员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王泽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