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5日电 今年9月,七台河勃利县勃利镇全胜村郭老汉的孙子患急性阑尾炎穿孔,多亏了村里修好了通往县里的高等级水泥公路,坐公交车不到半小时就把孩子送到县医院及时手术治疗,孩子转危为安。
如今,七台河市的各乡(镇),全部建成了连接大通道的高等级公路,全市范围内各乡镇的高标准客运场、站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解决了农民出行难题。
“建国50多年了,过去道上全是‘王八坑’。每到秋天收地,四轮车都不敢多装,开不好就翻车。如今村上修上了水泥路,速度快、省车、省油,真是太方便了。”杏树乡农民刘志才说。
距市区60公里的宏卫乡英山村,过去农民进城要走上一小天,买完东西还得在城里住上一宿,第二天才能坐车返乡。如今这里通上了快捷的公交车,农民早进城晚回乡的愿望实现了。
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七台河市委、市政府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村通乡、通村路网建设纳入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日程。市政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
资金上,市政府决定对市区所辖农村公路除国、省投资外,市财政承担自筹资金的45%,区财政承担自筹资金的45%,乡村承担自筹资金的10%(可投工投料)。勃利县所辖的农村公路除国有投资外,市财政给予三年贷款贴息,县财政每年拨出1000余万元用于农村路网建设。此外,各村屯还创造出“四个一点”办法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如永峰村今年建设3.3公里通村公路,总投资为126万元。为解决资金缺口,他们采取了计划资金争一点。其争取到国、省及县级补贴资金80余万元;包扶部门扶一点。包扶部门共出资13万元,其中县包扶单位交通局、教育局、卫生局、物价局出资10万元,市包扶单位出资3万元;村民集资捐一点。永峰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将机动地及果园对外承包,筹集资金30万元,集中投入到村公路建设中;农民投工投劳顶一点。面对即将修到家门口的通村路,村民自发地出车工、出劳务,分担培肩、边沟等附属工程,为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政策上,市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全力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其中包括免收工程建设的所有地方性收费项目;对有碍农村公路施工的电力、通信和光缆等,供电局、农电局、通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要在开工前自行无偿迁移。供电部门还要无偿保障临时用电服务;凡属农村公路建设车辆,除交通肇事外,公安交警、农机等部门一律不检、不罚、不扣。
从2003年至2006年的四年间,七台河市建成通乡通村公路总里程达333.3公里,总投资额达19778万元,到达全市17个乡(镇)的87个村庄,有19.3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占全市农村人口五分之三。
路通了,道好了,圆了农民几代人的梦。路坦了,车快了,一下子拉近了城乡距离。
感受最深的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回家时第一感受是乡路、村路笔直宽畅。以前从县城回村得走上大半天,现在回家只需“一袋烟”功夫。
路修到哪里,哪里的面貌就焕然一新。通乡、通村公路对旧路、旧城进行的改造,不仅拉动了小城镇建设,还使公路两侧的房屋旧貌换新颜,增加了商业、服务网点,也使原来破旧的房屋增值。
农村公路建设带动了水泥、中沙、砂砾、碎石等建材业、运输业、餐饮等行业的加快发展,新增就业岗位5000多个,使农村剩余劳力有效地就地转移。
路好了,车快了,加速了城乡之间的贸易往来,降低了运输成本。据测算,仅全市农副产品运输一项每年就可降低成本近千万元,农副产品增值给农民增收2千余万元。
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为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永恒矿业、鲁龙焦化等一批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大项目纷纷落户各区(县)、乡,有力地促进了农副产品加工、资源开发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今天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随着农村公路的延伸,市交通部门对农村运输基础设施也进行了相应的配套建设。定点班车开进了村屯,长期以来困扰农民的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随着乡村公路的通畅,各乡村依托路缘优势,大搞路边经济。绿色水稻基地、万寿菊药材基地、瓜菜基地、养殖基地等新一轮农村产业调整中的优势产业在乡、村高等级公路边迅速崛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格局在七台河大地已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