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状况和处境,是衡量该社会发展内在驱动力状况如何的重要标准,关系到该社会的发展是否具备深层而持久的精神动力支撑。就当前我国社会人文精神的现状而言,既包括积极性的方面,即紧张的心境与奋发的状态,也包括消极性的因素,即物欲的膨胀与心灵的失落,在总体上,呈现为一种矛盾交错、竞争杂糅、裂变生成的特征。
一、紧张的心境与奋发的状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选择模式、行为意向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改变,在总体上,具有现代和进步的性质。一些主导性价值原则和新型思维方式的确立,对于破除我们原有的封建主义思想余滞、狭隘主义的小农意识和缺乏竞争的保守意识,以及曾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长期起作用的“消极无我型”价值评估体系来讲,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如果从正面的角度,概括二十几年来我们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方面所发生的总体变迁,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紧张的心境和奋发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体意识不断确立,价值选择趋向理性务实。自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启动以市场向度为核心的渐进性改革以来,我国社会在实质意义上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轨和变迁,进而,在思想观念领域,也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改变和调整,集中体现为人们对个体权益、个人需求、个人价值的关注和热情不断获得增长,并且这种关注和热情,已经内化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在经历了理想主义“无我”文化的虚无与幻灭之后,人们在另一个向度上,即在理性和务实的向度上,开始了对自身权益的争取和关注。在紧张、压力、奔波和忙碌当中,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能动性不断获得释放和增长。
二是思想观念渐次开放,事实认知趋向客观真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之门,实际上发端于人们的思想领域,集中表现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伴随着这一讨论的不断深化以至结束,在中国社会掀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在大众心理和日常思维的层面,人们对以往的两极对立思维、彼岸空想思维、僵化教条思维等,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否定和厌倦情绪,作为一种普遍的声音,人们要求尊重人性,回归现实,要求通过实现经济的增长,使老百姓的日子富裕起来,使人们的基本权益及人格尊严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就整个社会的认知逻辑来讲,不断趋于客观、理性和真实。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民族精神日益凝聚。作为承载着历史与现实厚重包袱而进行追赶的后发展型国家,我国社会的改革发展实践,面临着巨大的国际与国内压力。只有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以一种只争朝夕的心态,集中和调动全部的精神和力量,才有可能在全球化、高科技的现实时代背景之下,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位置。面对着这样一种繁巨的历史任务,应当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实际上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在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和深具活力的特征。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令人眩目的以喧嚣、刺激、体验为特征的浅薄文化,正逐渐被人们超越和替代,一种以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为代表的,以虑及长远、稳健精进为特征的厚重文化正在日益生成。
二、物欲的膨胀与心灵的失落
如前所述,就当前我国人文精神的现状而言,既存在积极的无法抹杀的内在构成性因素,但同时,应当看到的是,在我们的人文精神塑造领域,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体现为文化的庸俗化、扁平化,缺乏意义与深度的问题,需要加以理性地审思和切实地面对。归结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当中无利于社会进步的消极因子,同样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即“物欲的膨胀与心灵的失落”,其突出的方面和危机性的表现,主要有:
一是消极的个人主义盛行,严重侵蚀社会整体和公共利益。个人和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从来都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现实条件下,还很难做到有效的平衡。事实上,无论是个人和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都处于内在的相关关系之中,二者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毕竟是一个无法拆分的统一体。个人对他人的无视,实际上也就是对自身的不予尊重,个人对他人的冷漠,实质上,也是对自身的冷漠,是把自身降低为只求一己之利满足的动物性存在。无论从自爱或者他爱的任何一个角度,走出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的巢臼,都将是全社会的必要选择。
二是扁平主义的物欲价值观,左右和控制部分人的头脑。对于长期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和刚刚摆脱贫困警戒线的社会民众来讲,人们对金钱、财富、物质、商品以至于消费享受的看重,并不难得到理解。问题只是在于,在过大的贫富差距面前,在国内消费水平与国际消费水平的强烈反差面前,人们的心态失衡了,日益变得心浮气躁起来。从时代精神的长远建构来讲,这样一种以取消人的存在深度,弱化社会的道德良知、否定人的创造本性为特点的,具有明显功利特征、物欲特征、消费特征的扁平主义一维文化,实际上并不应成为我们文化建设的终极选择。因为,无论就我们的国情,即发展中大国的有限条件来讲,还是就我们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讲,都亟待催生一种更为深沉、更具底蕴、更负责任、更有创造活力的新型文化出现。
三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普遍缺乏意义支撑。虚无主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最核心的,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处于一种无根基的“缺失”与“空场”状态,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可靠的意义支撑。这不仅体现在大众文化的层面,即作为普通人的内心生活与精神世界,普遍缺乏深层的、较为有意义的,值得人硬性践履的刚性原则与标准,虚无主义的产生,有着现实的、历史的多重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由于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多样化调整而衍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原则的多元化,由于众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凸显而引发的人们的精神危机和困惑,直接导致了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