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5日电 省委《意见》再读 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1、认真落实《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完成生态省建设阶段任务,搞好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和黑土资源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有序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生态移民,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推进各行各业强化节约意识,转变增长方式,大力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在石化、煤炭、电力、建材、冶金和森工等行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搞好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哈尔滨国家环保产业园区试点工作。加快环境科技创新,推广环保先进技术。
3、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加大对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综合治理力度,保护好城乡居民饮用水源。严格环境执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环境权益。
4、实施松花江梯级开发,为改善全流域生态环境创造基本条件。按照《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要求,抓好松花江流域水质监控、污染防治工作。
5、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生态是金
陈宝林
大森林、大油田、大草原、大煤田……这些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曾让我们无比自豪。然而,正由于守着丰富的宝藏,不知不觉中,我们养成了“吃资源”的习惯,形成了粗放的、以资源过度消耗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经过多年的开发之后,林子越来越稀少,草原面积逐年萎缩,煤田、油田也面临着转型。如果继续下去,我们也许会得到一些自己想要得到的,但却将失去最不该失去的———良好的生态。
生态是金。对一个地区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最大资本,是招商引资的金字品牌。近年来,我省的绿色食品能在国内外市场上走俏,就是因为这里的洁净的水土;龙江旅游景点能引来八方客,因为这里有洁白的雪花和大片的原始森林。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绝不是非此即彼,不可调和,完全可以做到并行不悖,且互为依托。
生态是金。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发展,无异杀鸡取卵,得不偿失。我省提出了建设“生态大省”的口号,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将对构建和谐龙江、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与“快”次序的改变,更让我们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蓝天,碧水,不该从我们这代人手中继续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