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0日电 今年4月,哈尔滨市的李静女士在南岗区一个刚开工建设的楼盘登记预订了一套房子,可是直到房子开盘销售当天,她才知道最终的价格,每平方米价格竟比售楼处放风透露的高出150元!李静一算,再加上楼层差价,她要比原计划多付出近2万元,而这个一期开发规模达到10万平方米的项目仅靠临时调价就可多获利1500万元!
“在项目开工之际,在各种证照尚未办全之前,开发商就会提前受理购房人的预登记。在漫长的登记和等待证照过程中,售楼员不断放出关于房价的风声来试探消费者的承受力,但不到最后,所有价格都不是真的!”哈尔滨市房产专业律师李滨称,这是哈尔滨商品房销售的共同模式———先圈人,后定价,买房人都觉吃了亏。买,面对更多的资金压力;退,损失的是几个月找房、盯房的辛苦和数千元订金。“如发生纠纷,购房人在法律上讨不到一点便宜,但这种模式确实有损交易的公平性!”
一售楼人员坦言,楼盘定价参照预定人群的数量。“比如说,我们一期推出600多套房子,却有500多人登记,抛除退单等因素,我们预计会售出400多套房子,再加上一些抵账房,基本可以清盘了,于是老板决定每平方米抬高了100多元,一些被人订的较多的楼层、户型又抬了价,结果都卖掉了。”他还重复了老板的话———“永远不能让买房人知道最真实的信息!”
经济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马骥教授认为,目前在哈市,商品房买卖双方是一个明显交易信息不对等的博弈关系。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关于博弈的“囚徒理论”———甲乙两个同案犯罪嫌疑人分别受审,甲乙都不交代,释放;甲交代,乙不交代,甲判2年,乙判10年,反之亦代;甲乙都交代,各被判5年。甲乙二人在估计对方的选择后,都会为避免最坏的结果而选择交代,各被判5年不是最好结果,也不是最坏的。
马骥指出,按照该理论,假如消费者在某楼盘开盘前都不去预订或预订量明显低于开发商预期,该楼盘势必要以开发商能承受的最低价卖房,但这种对消费者最有利的结果不会出现。因为在预订过程,开发商就已掌控了购房人的价格承受力、某户型的预订数和订房总量,简单说,已经掌握了供求比例的开发商很容易就能定出一个对他最有利的价格;而并不掌握这些信息的消费者为避免买不到或今后以高价买到的最差结果,只能忽略资金压力,选择立即求购。开发商的放号手段又人为在市场制造了房屋紧缺的局势,抢购自然形成,抢购又制造了产品真正短缺。开发商实现了在短期套现的理想结局。
马骥认为,这些都是房地产市场高度市场化的表现,为追求效率和效益,这种趋势可能会增强。“但市场化更要注重公平性,为此,政府职能部门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就要避免行政干预,要设立游戏规则,规范市场。”
在马骥眼里,与其说开发商掌控了购房热,不如说是房地产市场信息不透明,发布不及时,以及游戏规则的不公平导致了购房过热。他建议,有关部门今后应及时向公众披露城市各个区域的房源信息、房价水平和销售量等行业信息,公众在知情后会有助其理性选择。此外,相关管理部门在允许开发商采集市场信息的前提下,应对楼盘定价有个时间上的规定,并按时对外公布。“只有建立公平、适时的游戏规则才会促进市场长期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