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2006,我们不想说再见:另一扇被打开的门
2007-01-05 17:08:28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逢时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4日电 题:2006,我们不想说再见:另一扇被打开的门

  记者 李逢时

  [记者手记:新的一年到来时候,人们习惯于盘点,这样的盘点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目光聚焦在过去的365天,在这365天里纵向地去比较去权衡,搜寻着365天中的亮点。以下我要记录的一切,似乎也没有逃脱这个窠臼,唯一不同的是,我宁愿把目光放的远一点,力图在更多的时间里寻找一点厚重,从厚重中摸索出轨迹,前行发展的轨迹。]

  一、开头,说说2002年

   2002年是上一个世界杯大年,在巴西捧杯的那天东北网将将1岁。

2002世界杯

2002世界杯的网络大战

  44年的等待,中国足球第一次出现的世界杯赛场上,这极大地刺激了众多球迷、准球迷、伪球迷的观球欲望,国内媒体们也在中国队出线的那一刻开始筹备下一年的传媒大战。

  说是大战一点都不为过。当时的sohu、sina,以及传统媒体cctv、《体坛周报》都铆足了劲,要赢得这场大战。当时网络媒体老大——sohu、sina的快速、准确、翔实的世界杯海量报道,第一次让球迷可以通过海量新闻、资讯对赛事全局一目了然。当时,边看比赛、边上网,第一次开始悄悄替代着年轻球迷们的老习惯——看cctv5,买《体坛周报》。网络媒体这种强势介入世界杯报道中的姿态,对于当时已有5年网龄、13年球龄的网络球迷——我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扇们,一扇可以自由选择查看新闻、资讯,按照自己喜好,在自己心中print自己“报纸”的全新的“门”。

  传统媒体——大小报纸、中小电视台、大小电台,除了cctv这样的国内巨无霸媒体(他们掌管着独一无二的覆盖全国的公共信号的资源),都显示出他们在保护新闻这个“易碎品”面前的孱弱无能。他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向长期以来信任他们的读者、观众、听众提供全方位、新鲜的制成品——新闻。他们按照自己的孤陋寡闻的,或者盲目自大的方式,在仅有几版、十几版、几十版的狭小里,几分钟、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的逼仄里把他们自以为重要的世界杯的东西塞进去。却无法兼顾他们的忠实读者、观众、听众的对于世界杯新闻、资讯的更多欲求。

  在2002年那场世界杯新闻争斗中,网络虽然无法最终挑落cctv,但是他们打赢了与大小报纸、中小电视台、大小电台的每一场战争,并在最后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战利品是除了cctv外,所有传统媒体曾经俘获的大批受众们的心。

  东北网由于当时尚在襁褓中,“视力”能力尚在本地新闻这点,使得他们无暇顾及2002年这场世界杯新闻、资讯大战。

  如果说,2002年的打开的这扇门是一扇通往受众自己自由选择新闻的路,那么2006年,也就是4年后的又一场大战,谁是胜利者呢?那时,无论人们作怎样的假设,都不会有人想到4年后的东北网能够有什么作为。


  二、回头,说说2006年

  2006年东北网5岁了。5岁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是一个而立的年纪。

  5岁的sohu市值首超10亿美元;

  5岁的sina仅二季财报的营收就为2599万美元。

  2006年,东北网五岁,员工超过100人。

  2006年,又是世界杯大年。

  2002年的世界杯,与东北网无关。如果说上一次世界杯资讯大战,由于东北网年纪太轻尚无参战能力,那么2006年,已过而立之年的东北网又以什么姿态投入这场战争呢?

  

美丽游戏

东北网2006世界杯专题——美丽游戏

2006年,“世界杯看见了东北网”

  5年间,东北网在新闻新闻策划、采集、整合、发布上已经有长足的进步。在网络圈有了较大的影响。体育新闻的采集、整合、发布上也有了自己的心得。2006年冬奥会新闻战中,东北体育网单条稿件ip访问量超过20000,其中ip分布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包括冰岛、巴西,而在国内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

  正是基于这样的进步,2006年4月sohu同东北体育网签订了世界杯合作协议。东北网在2006年世界杯大战中有了自己的战场,世界杯看见了东北网。

  2006年,东北网、东北blog出征世界杯

  态度决定一切,行动注释态度,对于2006年世界杯,我们究竟能作什么?4年间,中国国内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的“草根狂欢”的DIY时代。4年前网络打出的那张海量新闻的个性资讯的王牌失效了。4年间,当初的那批网络菜鸟成长成网络的老鸟,以“骨灰级”自称的网络精英悄悄地改变着80年代和菜鸟们对于网站构建、网站发展的要求。WEB2.0打开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不再是大人物与我、决策者命令我、天才教化我的时代,而是一个公民对公民的时代。他们的要求很简单——不仅看新闻,还要自己了解新闻、资讯的采集、播发,甚至她们很多人就是新闻的第一作者,资讯的制作人。

  在这股来势汹汹的“草根狂欢”的DIY风潮中,blog这个“个性秀场”顺理成章地火起来。在那块地盘里,所有拥有者都是绝对的主人。他们以“我的地盘听我”的姿态做秀,可以自说自话、可以忸怩作态;可以毫无个性,抑或个性十足;只写老师看不上的流水帐,或者什么也不写,就写上“md”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恰恰是blog这东西在悄然再次改变着新闻、资讯的运作模式。黄健翔炒掉cctv,全华语圈都在关注着他的blog,就是因为他说,他要在blog上第一时间公布他的下一站,下一个工作。

  2006年虽然中国国家队没有赴约韩日盛典,但是一点也不妨碍这一年的世界杯新闻大战的个性十足,异彩纷呈。

  2005年东北网blog开通了,不久这里就成为很多“80's”一代和黑龙江省内媒体圈的网上沙龙。他们中最活跃的一些人来这里用口水做秀。

  2006年4月东北blog的掌门“左岸阳光”提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在我看来,应该列入东北网这5年来最伟大十个构想中去的。这个方案就是——和东北体育网的世界杯专题——“美丽游戏”共同协作,在东北博客搭建一个“世界杯博客群”。

  这极大地“附庸”了草根网民们要求个性的“风雅”,附庸了“球迷网民”的“足球风雅”。看球,听别人说;看球,看别人写,不再是球迷网民的主流欲求。“我看球、我说球”成为球迷网民的风尚。

  网络从业者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负责任的“网络风尚专家”,他们不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地去制造网络风尚的品味与格调,他们应该打造民族组使命感的、负责任的、高品质的、前卫的的东西,供给你的网民去消费。就如同gucci、dior、LV、prada们制造漫无边际的奢侈品,却在干涉我们的日常想法,强迫我们去认为,“什么是你正确的选择”一般。

  至少在我看来,“左岸阳光”的“世界杯博客群”构想看似有copy之嫌,但是他秉承的是一种“主动出击”的原则,主动干预网络生活,干预网民网络生活态度,以致他们的真实人生态度。那就是,“你的生活你作主,你的精神世界你有发言权”。这种坚持“话语权”回归的文明意识,或许才是blog的真正精髓所在。

  于是在4月份的一个周日的早上,我和“左岸阳光”在网上达成合作协议,虽然形式看似简陋——在彼此页面加一个对方页面的“游标”。

  我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好玩,却重要的事情,我们为这个博客圈的名字商量了好久,电光石火间“出征”这个词同时跳到我们的屏幕上。


  三、欲说却罢,我们赢得自己的世界杯

  错过2002年,赢得2006年,我们欣慰于东北网的第一座世界杯,因为我们看到,因为我们来了。

  没错之于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我们,世界杯4年一次的“眼球大战”中,我和“左岸阳光”扛着东北网这面大旗,我们必须赢,虽然我们可以以不同方式去赢。在7月份那个世界杯金花四溅时刻到来时会是什么样,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就是要赢得这场“眼球大战”,让错过2002年的东北网赢得2006年。

  各路靠写字为生的人,都在自己的blog上展示他们自己那善舞的长袖。董路甚至不眠不休斯地炮制他自己的“声光电”世界杯日志,只为对得起他blog的赞助商。

东北网世界杯博客群

东北网世界杯博客群

  “东北网世界杯博客群”以自己个性的方式,第一次在世界杯注意力大战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它以复杂、繁多的话语方式集中展示着东北网对于世界杯的关注,展示着黑龙江人对于世界杯这出“风雅”大戏的态度。

  这场展示我们到底赢了多少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来了,我们看到了。我们是不是征服了呢?谁在乎!那之于我们东北网人,最重要无非就是我们在网络“草根狂欢”的DIY风潮里面,从人群中站出来说出我们想说的,虽然没有“景从”,但是这是弥足的第一步。

  时间过去6个月,世界杯热火淹没在寒冬飞雪里。东北博客也在12月初迎来了它首个个人blog点击过10万的用户。而东北网“世界杯博客群”的重要意义却似乎被淡忘了,即便是现在,我也不想去为东北网“世界杯博客群”做浓墨重彩的“总结”,仅仅要告诉我的读者:

  2002年我们错过了,2006年我们没有错过。在世界杯的注意力大战中,“东北网世界杯博客群”以自己个性的方式在2006年的这片战场上,把一面大旗插到了东北这方地盘,并且上书三个大字——“东北网”。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