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8日电 题:企改攻坚破樊篱——哈市新一轮国企改革推动工业经济驶上大调整大发展快车道
用“史无前例”、“波澜壮阔”来总结哈埠历时3年的新一轮国企改革绝不过分。
3年,1700余户企业完成改制,67万职工告别国有身份,32.8万人实现“并轨”……上千个日日夜夜浓缩了这座城市历史上国企改革的“3个之最”:面最广、量最大、程度最彻底。
3年,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数量减少一半,利税增长八成,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了40个百分点……冲破计划经济樊篱的哈埠工业战车,伴着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鼓点,驶上了大调整、大发展快车道。
回眸、回味这一轮国企改革,哈尔滨人有理由自豪,也将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强力推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2004年5月14日,友谊宫。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区县(市)、各部门、各企业召开了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会上,市委书记杜宇新在分析了国企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后明确表示,市委、市政府已下定了义无反顾的决心,做好了应对出现一些非常事态的准备。
据说,如此高规格、大范围、大力气动员和部署国企改革,在哈尔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此时,哈尔滨的决策者们已清醒地意识到:国企改革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问题,也是发展哈尔滨经济绕不过去的坎儿。早改早主动,越拖越被动,不改没出路。
事实上,“国企改革”在哈尔滨已经历了几个轮回。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承包制还是90年代轰轰烈烈的股份制,都因当时条件所限,真正触及到产权制度的少之又少,到2003年底累计退出的国有资本仅为全市国有资本总数的4.2%,全市1130亿元工业资产中,国有占76%,但创造的增加值只占54%。
那么,这一轮被称为“攻坚战”、“一场革命”的改革,到底要改什么?怎么改?从这次会议提出的彻底、全面、规范、创新“四项原则”,人们不难看出决策层不仅决心大,而且思路非常清晰。会议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经济布局、企业产权、职工身份转换等深层次问题,构建新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现代产权制度;各种行业、各种规模、各种效益状况的企业都要改,并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要统一标准,规范操作,确保改革后的企业产权制度比较明晰,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特别是在操作过程中将产生千差万别的个性问题,从实际出发,创新改革模式。就如何改的问题,市委、市政府还进一步明确了“三清四联动”的总体思路,要求做到资产清、人员清、债务清,实现出资人、经营者、债权人和职工的四方联动,形成合力。
决心下了,方向有了,但真正做起来难度仍超出想象。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丛国章在回忆这3年国企改革时感慨道:“过去常说‘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要摸着石头过河’,真正去做了就会发现,这种探索是要冒风险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值得欣慰的是,3年国企改革,哈尔滨人看到、感受到的,是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的市委、市政府。据了解,在这3年间,抛开成千上万个“个别解决”的“个性问题”,市委、市政府针对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出台的相关政策,就有30多个。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身先士卒的哈尔滨市主要领导在多次会议上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为改革排除一切困难,打破一切禁锢,排除一切阻力”。去年7月,在改革最吃紧的关头,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十余位市级领导率领的8个督导小组,深入区县(市)、企业主管部门和改制企业,分片包干,对未达计划进度的企业逐户会诊,查找症结,强力推进。
一位改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搭建的政策平台,没有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国企改革很难走下去,更别说改得这样彻底。
一路创新———踏平沟壑,迎来曙光
2006年2月7日,市政府国企改革新闻发布会现场。满载收获而来的市国资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新闻发言人向各路媒体记者直言:今年来发布新闻,心情与往年截然不同。哈尔滨的国企改革终于“见亮”了。
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2005年,哈尔滨市在推进产改中探索出的“十大模式”叫响全国。运营增值、增资扩股、跨国购并、捆绑出售……无一不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作为“增资扩股”的典型,哈药集团通过引进中信、华平、辰能等3家投资人20.35亿元资金,使资产达到105亿元左右,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为“跨国购并”的代表,哈量集团成功完成了对世界同行业知名企业———德国凯狮公司的购并,一步跨上了世界量具行业大舞台。
解决“人往哪里去”,保持社会稳定,是实施改革的前提。从2004年6月至2005年底,哈尔滨市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一举完成了32.8万名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过程中,各部门、各企业始终把保障职工权益、规范改革程序作为改革的前提,职工应得的利益得到了,企业欠缴的保险补上了,这期间改革面以几何倍数增长,但由改革引发的上访量却没升反降。
解开债务链、卸掉债务包袱,是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2005年,哈尔滨市在全国国企首开债务“对冲”先河———对1659户企业的28万笔往来业务进行了审核,清理出8亿元应收账款进行了核销,6.2亿元应付账款转做国有资本金,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3年来,全市还回购哈电表厂、哈量集团等一批企业金融债务40多亿元。稳步推进的债务重组,让改革实施者们眼前豁然开朗。
计划经济留下的社会包袱———辅业和企办社会,一直阻碍着战略投资者前行的脚步。2005年以来,哈尔滨市完成了哈量集团、电影机厂、建成集团等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50余户辅业单位改制为非国有,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上万人,就业率达96%。3年间,全市分离、移交企办学校103所、企办医院23所、企办公安17个……这样的“瘦身”进度,又走在了全国大中型城市前列。
构建“三个体系”,强力推进改革;破解“四大难题”,打开改革瓶颈;设置“三道屏障”,保障职工利益;出台“四项制度”,防止国资流失……3年国企改革,哈尔滨人在探索中前行:1700余户企业在产权改革、结构调整中真正实现了“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进入市场经济的哈尔滨终于有了良好的微观基础。而整个过程中,各级党政、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迎难而上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撑控国有资产能力、经营城市水平以及为民服务作风也得到了一次历练,这无疑为哈尔滨未来发展积累了又一笔宝贵财富。
凯歌奏响——— “发展瓶颈”变成经济支柱
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随着国企改革任务的基本完成,哈尔滨几十年计划经济留下的雄厚产业基础,能量得到了释放,昔日的“发展瓶颈”已变成经济支柱。
据年报统计,2005年与2002年相比,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明显减少———剩下227户,减少164户,户数下降41.9%。其中,国有工业企业154户,减少153户,户数下降49.8%;国有控股工业企业73户,减少11户,户数下降13.1%。但与此同时,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量、经济效益却大幅提升:资产增长35.2%,利税总额增长41.4%。其中,国有工业资产下降26.4%,利税总额增长81.2%;国有控股工业资产增长97.7%,利税总额增长22.9%。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和非国有工业的不断优化发展,也拉动了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幅攀升,2002年至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89.2、104.2、115.1、128.4,2005年的指数比2002年提高了39.2。
副市长丛国章在分析上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减少但资产总量和效益反而增加”的原因时认为,过去一个企业干的即使是国家淘汰的产品或者自身根本没有竞争力,应被市场淘汰,但由于解决不了职工向何处去等一系列自身问题,想不干也不可能。可它在干的同时却使国有资产像冰棍一样越化越少,还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最终让职工与企业一道走向贫困。这次改革,不仅使企业摆了体制、机制弊端和历史包袱,而且从宏观层面上解决了整个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国有企业在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将不用的资源转移给了其他所有制企业并得到了充分利用。他强调,这些不通过彻底的改革,根本做不到。
更重要的是,哈尔滨市在债务重组和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过程中所解决的企业陈欠问题、职工经济补偿及各种社会保障问题,涵盖历史与未来,上下跨越数十年,对哈尔滨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将不可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史性贡献。为支付这些改革成本,哈尔滨市不惜付出了高达140亿元的代价。据了解,企业改制、并轨期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收缴的社会保险额急剧上升,这“升”恰恰是升在了对历史陈欠的补缴上。2005年,全市共清欠和补缴职工养老保险4.87亿元,补缴失业保险2375万元;2006年1至11月份,又清欠和补缴职工养老保险5.22亿元,补缴失业保险1821万元。
经济发展了,职工利益保障了。3年国企改革攻坚战凯歌已奏响。
我们相信,这场攻坚战对哈尔滨未来的意义,将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凸显。
编辑点评
城市核心竞争力是以优势产业为基础、活力企业为载体的。哈尔滨前些年之所以发展缓慢,重要的原因在于国有经济比重偏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国企缺少活力。新一轮国企改革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获成功,从而证明:只要坚定信心改革创新,就能破除阻碍、加快发展,就能做到对历史、事业、企业、职工“四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