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省人大代表胡世英 |
东北网1月26日电 题:破解“农”字难题建设“两城四地”——访省人大代表胡世英。
记者 黄健
正逐步突破“农字号”的重围,走出老农业地区经济发展的诸多困扰的新绥化,今后的发展之路如何走?就此,记者采访了省人大代表胡世英。
学习好、领会好和贯彻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实质
记者:请谈一下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
胡世英:《政府工作报告》通报了我省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良好形势,并称现在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令大家深受鼓舞,更加坚定各地加快发展、全面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放到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加以突出强调,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解决“三农”问题的态度和决心,作为农业大市的代表,我感到特别兴奋,绥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我们一定要学习好、领会好和贯彻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实质,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力争在未来几年内使绥化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升至全省中上游位置。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地区实现转型的根本所在
记者:绥化的优势资源是农业,但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绥化的农业优势逐步演变为困扰发展的劣势。您认为绥化这样的农业地区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胡世英:绥化是农业大市、产粮大市,曾为国家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由于受历史形成的低层次产业分工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我们提出了绥化的目标定位,就是建设“两城四地”,实现“两个翻番”。“两城四地”就是建设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和黑龙江省中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国闻名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农牧良种繁育、生产、推广基地,滨北最大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和连接国内外农民工培训输出基地。“两个翻番”就是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这也是绥化市在“十一五”期间的主攻方向。
面临的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绥化把农业资源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可以说“跳”了一个高,但今后要“跳”得更高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胡世英:绥化作为欠发达地区,历史积累问题多,现实发展难题多,受到要素不齐不强的因素制约更多。
主要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次产业中农业比重过大;工业规模偏小,运行质量还不高,支撑性财源和接续性财源做大做强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经济发展的外向度还不够高;来自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的瓶颈还没有打破;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思想解放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比较明显,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市县发展不平衡,全市既有强县,还有一些弱县;城乡贫困面较大,社会保障水平低。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着力解决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叫响“绥化食品”
记者:现在的绥化有优质的粮食,大型的粮、肉、奶加工企业,有“寒地黑土”品牌,大家感觉这些都是在围绕“吃”字做文章,绥化在“十一五”规划中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是否要在此基础上把绥化打造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食品大市”?
胡世英:这些正是我们谋划“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战略重点。农牧资源丰富是绥化的最大优势,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绥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的地位作用。
“十一五”期间,绥化在着眼建设“两城四地”,实现“两个翻番”的同时,致力于建设全省最大、全国闻名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优势项目的深度开发建设,把食品这个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从农业产业化入手,做大做强做优食品产业,要按照区域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要求,大力发展加工型粮食和能够直接进入商品市场的优质专用粮食,发展高水平的畜牧业,全面叫响“寒地黑土”品牌,建设好优势明显、竞争力较强的优质安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