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日电 题:以科技支撑现代农业 黑龙江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1
农业技术创新
-文件亮点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构建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概念阐释
农业技术创新是黑龙江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助推器和中心环节。农业技术创新遵循的是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整合和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
把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容为一棵大树,上分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等5个树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相当于这棵树的营养液,项目官员和专家组相当于管理员。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集成省内可利用的优势科技资源,为进行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提供了可靠保证。
-构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
就是要在相关的领域内,紧紧瞄准国内外农业技术发展的前沿,集成可利用的优势科技资源、优势的单位进行关键技术的攻关,从而培养和造就一支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推进黑龙江省农业技术升级,增强农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能力与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是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自给率低,科技成果的产出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创新投入不足,研发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匮乏,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三是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县市本级农业科技投入的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没有财力支撑。四是投资结构不合理。对创新阶段的投入比例过低,导致科技成果储备不足、成熟度差;对农业领域的投入比例过低,导致农业产业总体科技含量偏低,行业竞争力偏弱。
-政策举措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尽快在新品种培育、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菌虫害防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强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储备能力。支持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和向基地农户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所发生的有关费用,享受企业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
关键词2
农业科技推广
-文件亮点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继续组织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县市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拓展共建领域,扩大共建规模,2007年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扩大到所有县(市、区)。
-政策举措
继续完善专家大院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尽快形成以技术指导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
相关链接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具有科学技术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资金投入产出率高、产品加工增值率高、农业商品率高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互结合等特征。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把以依靠资源为基础的农业逐渐转化为依靠科技为基础的农业,建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有效运行机制。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四大特点:主导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研发基地,农业鉴定选用主推品种的演示基地,引导农业应用先进栽培技术阵地,立足增加主推配套技术科技含量的农业新技术试验基地。通过园区建设,加速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协会
农业科技推广协会就是以示范户为中心,组建集政策法规宣传,农业科技推广,农用物资供应,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五种功能为一体的农民协会组织。农业科技推广协会吸纳当地享有信誉的农资商作为会员单位,吸收乡级农技推广机构参与管理,吸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户为会员,形成了县乡村户共同开展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活动的运行体系,为示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3
农业标准化
-文件亮点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快修订、完善各项农业标准,全面采用国家标准,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标准,尽快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
-专家观点
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选择
农业标准化是个“卖点”,更是一种无形资产,如果它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商机和市场都是无限的。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化解农产品市场风险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是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迫切需要。黑龙江省创出的农业名牌无一不是农业标准化的结果,像北大荒、翠花等等,都是农业标准化的典范。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具有发展农业标准化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现在全省农业标准化已进入稳步快速发展时期。
关键要解决意识问题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处处长田翔认为,制约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进程主要问题之一是意识问题。黑龙江省一些地区,对加快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和紧迫性,没有普遍认同。认为中国人口多,农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没有必要搞农业标准化。而农民往往把标准化工作看做是工业企业的事,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民更不知标准化是何物。同时,农业标准化工作缺乏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环境,也是阻碍农业标准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在黑龙江省要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加大宣传贯彻和推广力度,加快制订和完善农业标准化方面的法律法规。
-政策举措
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农民按标准生产,扩大农业标准覆盖面。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推行农产品标识和质量追溯处理制度,实行农药、兽药专营及运动源性物质和添加剂规范使用制度,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还原奶等农产品标识制度,努力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推进全省农业标准化提档升级。2007年全省农业标准化实施面积发展到1.5亿亩。
专家点评
从机制入手破解农业科技发展难题
□哈尔滨市农科院研究员栾兆乾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体制,地方的特色和优势科技机构纳入全国统一规划农业科研体系,以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着重解决本地区方向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把一些科技活动机构逐步推向市场,逐步转向以农业科技服务为主的推广机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
-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农业技术园区的试点,以点带面,逐年扩大。既发挥试验、试范和龙头作用,又可强化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农业生产实践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加速技术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建立一支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和技术推广队伍。培养大批现代农业需要的现代农民,提高每个劳动者素质,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增加农业装备和科技资金投入。应以国家财政作为主要投资渠道,形成国家、集体、社会多渠道筹资机制。要制定配套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和其它社会力量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形成社会化、多元化筹资体系。
可以说,农业科学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以及应用推广是科技进步的核心,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科技进步的重点。围绕这三个中心环节,在政策、资金、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持,才能真正解决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