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农技难推广信息不畅贷款艰难 代表关注农业“小三难”
2007-03-15 09:11:3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伟 贾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5日电 如何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我省代表们热议的话题。而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技推广难、农民信息不畅、农民贷款难问题,则被代表们称为“三农”的“小三难”。

  谭志鹃代表:织补好农技推广网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而税费改革后,农技推广网络却出现了严重问题,乡镇和村的农技推广网络已经断层,农技推广神经末梢出现麻痹。”全国人大代表、讷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谭志鹃呼吁尽快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谭志鹃代表无奈地说,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人员不足,专业人员对口的少。比如兰西榆林镇农技推广站人员编制11人,没有一个专业对口。一些学计算机、中文专业的人,怎么能下田间去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呢。还有就是专业对口人员没条件培训,“一本书干到底”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而有专业有能力的人,却没有工作条件,现在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多头合一,农林水畜等都合属办公,而县级部门又都各自独立,造成了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科技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还有由于乡镇财政紧张,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经费极少,有的还没有经费,导致最基本的试验示范经费、下乡用车费用都没有,总不能让科技人员掏腰包下乡吧。

  针对这些情况,谭志鹃代表建议,各级政府应该首先确定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职能,把住专业对口关,确保乡镇农业站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低于80%;农技、水利畜牧林业等各专业应该分开管理,比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应垂直由县(市)级农委或农技推广中心管理;应该恢复和完善村级技术员队伍,激活农技推广网络的神经末梢。现在政府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用来进行阳光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入户工程、农民培训等,而承担着这些培训职能的农业科技人员却没有条件去参加培训,国家和各级政府应拿出一部分资金给农技推广人员“充电”,解决只培训“学生”而不培训“老师”的问题。

  周有财代表:让农民耳目通畅

  “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切实加强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解决好面向‘三农’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利用问题,让农民真正了解家门外的世界。”澳利达医药集团董事长周有财直言要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

  周有财代表认为,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但总体上仍缺乏专业化、系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各地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上信息比较缺乏、更新速度慢,各地的农业概括和特色农业的相关数据不足,而且存在原始数据多、分析预测少的现象。信息服务还停留在传统信息服务业层次,绝大多数以手工或印刷文本形式提供服务,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也仅局限于部分农产品市场信息,缺乏对主要农产品的产、销、存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并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提供指引。

  周有财代表认为,面向“三农”的服务信息范围较广,除政治方面信息,还可以包括经济发展信息,如各类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以及农民工供求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特别是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科技信息;社会文化信息,如历史人文、风土人情、资源物产、乡情动态等。

  周有财代表认为,建立信息系统,农村本地化信息服务中涉及的公益性事务和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另外,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围绕农村信息的本地化服务工作,兼顾企业经营利益,探索合适的盈利模式,逐步培育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使企业为农民提供用得起、喜欢用、用得好的本地信息服务,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需求。

  高翔代表: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在家门附近就可以找到银行。可是,对于农民来说,银行对他们是很陌生的,存点钱经常要跑到镇里,甚至县里;而从银行获得贷款,就更是陌生和遥远的事情了。

  高翔代表在调研时了解,现在许多市(县)农村金融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一家在独撑门户,尽管近些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经营实力有限,还难以独立担当支撑“三农”重任。在绥化,目前农业银行在农村基本上撤出,全市设在160个乡镇的支行经营服务网点只有9家。

  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在很多方面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高翔代表说,现在民间借贷发展迅速,说明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位。比如,贷款条件苛刻,贷款额度、期限与农民生产消费实际脱节;农村金融业务种类较少。

  高翔代表认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应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建立包括农村、农业、农民等与之相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