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9日电 近些年,哈尔滨市的水、电、气等公共事业单位纷纷要求用户到银行预存水费、电费、煤气费等。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市民缴费,但是一些细心的市民发现,有的企业将预存余额产生的利息返还给用户,而有的企业却不给利息。
预存水费咋没利息?
哈尔滨市民邵先生反映,目前,哈尔滨供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在他家所在的小区与居民签订2007年—2012年《城市居民供水合同》。合同中规定了“水费结算采取预存方式”,但却没有预存款产生利息的如何给付的相关条款,而居民这么多年来预存的水费从来没有得到过一分钱的利息。
据邵先生介绍,他家从2003年更换新水表至今,一直都是以预存方式交水费,每月都核对用量和实际支出。他发现几年中,自家水费账户上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几十元到上百元的预存水费余额,可却从未得到一分钱利息。而他每月预交的电费、电话费都定期得到利息。他质疑:居民用水是按月从预存金额中扣除的,存款就会产生利息,利息应归居民所有,可利息哪里去了?他曾为此找过代收水费的银行。银行方面称,他们只是代供水公司收费,收来的款项直接进入供水公司的账户,银行只对企业账户计息,而不对缴费人计息。居民要利息得找供水公司去。邵先生又找到动力供水公司讨说法,得到答复是“可以向上级反映这一情况”,可事后却一直没有回音。
哈尔滨市民周丽表示,自己家水费预存款不是很多,一般情况下自己一年存两三次钱,每次存两三百元,这些钱放在银行中,一年下来利息虽然不过几块钱,但是无论多少,这都是自己的钱。任何个人和企业都无权占有。
据了解,哈市大规模实行预存水费是从2003年开始的,截至目前,包括IC卡水表用户和抄表到户用户共近40万户居民都以预存方式支付水费,这部分人群约占到哈市使用自来水的居民总数的40%(其余用水户实行先用水后付费方式)。
有关人士给供水部门算了一笔账,按每户居民每月10吨水计算,每月支出水费23元,假设平均每户居民每月都预存10吨水费,哈市近百万户使用自来水的居民中约40万户通过预存方式交水费,那么这些用户每月在银行的供水企业账户预存水费约为
920万元,按现行银行零存活期利率计算,该企业账户一年的利息可累积达5万余元。这5万余元分配到每家每户身上显然很少,但积累在一起体现的是5万余元的公众利益,供水企业对此不该没有一个说法。
居民反映,类似情况还有燃气预存费。2005年12月以前,哈市燃气总公司指定居民在农行预存费用,当时是有利息的。可2005年12月后,燃气卡取代了存折,燃气费预存扩展到多家银行后,预存款利息也消失了。
不计息是技术问题?
针对预存水费却不给利息一事,记者采访了哈尔滨供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据这位负责人介绍,企业在银行的账户里确实沉淀着一笔居民预存消费利息,但由于现行计费系统设置原因,所以从技术上无法将利息返给居民。公司方面愿意在今后系统升级时考虑解决这一问题。至于这笔沉淀下来的利息到底有多少钱,该负责人没有明确答复。
哈市中庆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有关人士承认,目前没有给付居民预存煤气费的利息。但对其中原因未作具体说明。
同样是收取预存款,电业部门则给付利息。据哈尔滨市供电局运营处高文月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末,哈市居民可以到银行进行预购电。用电缴费实行账户余额利息结算,每3个月为一个结算期。居民无论是在银行代收费窗口缴费,还是到供电营业厅柜台缴费,预存款项都进入企业在银行的账户,在银行定期结算利息后,再由供电局自己的计费系统按居民预存电费余额多少将利息分配到每户居民的电费账户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网通哈尔滨分公司的固定电话业务和小灵通业务在自己的计费费系统中都有定期对客户给予预存消费利息结算的程序,并自多年前开办银行代收话费开始,一直实行至今。
“便民”更要“利民”
据银行方面人士介绍,目前所有涉及居民预存消费的服务企业在银行都有大量客户预存款项,这些款项在账户中有进有出,但基本都保持一定数量的余额,每月单是利息一项加起来就不是小数目。占有客户资金,不仅能得到银行支付的利息,企业还可通过其他理财手段多获利,这么做的确有占用户便宜之嫌。
黑龙江省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丽英认为,消费者没有消费之前,预存消费费用所有权仍然属于消费者,其产生的利息也理应属于消费者。按国际商业规则,服务企业应及时返还消费者利息或采取将利息折合成相应收费,补偿消费者。消费者在与服务垄断型企业签订服务合同时,有权提出企业应对消费者先预存的费用支付利息的要求。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本栽表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公共事业单位适应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陆续推出预存款消费方式,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按照市场规则,消费商品理应付费,预存款也应获得利息。对于这些掌握百姓生活命脉的水、气等公共事业单位,不为百姓计息的做法与其说是在贪图蝇头小利,不如说是并没有把百姓的利益真正放在心上。
公共事业单位的服务宗旨应该是“便民”、“利民”,在实际工作中,不光要考虑“便民”,还要多花心思琢磨如何“利民”,这样才能让市民既方便又满意,社会关系才能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