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0日电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朗朗的诵读声,不时从校园里传出。近两年,《论语》、《三字经》、琴棋书画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小学校园,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据介绍,哈市兴华小学校在校园内设置了古琴馆,购置了32把古琴,聘请了专业教师,学校每周开设一堂琴课,每日都有琴曲欣赏,成为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在国内设置的首个古琴教学研究基地。此外,学校还设置了围棋、中国象棋等课程,都深受学生欢迎。哈市香一小学、香滨小学、东风小学、南虹小学等学校不约而同地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唐诗等古典文化引入了校园课程,使古文诵读活动在校园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些学校自编了《新编三字经》、《古诗词读本》等教材;还有学校精选《论语》、《三字经》等名言每天书写在学校大厅展板上,让学生进出在短短时间内,受到文化熏陶;利用校园广播站、板报、古文诵读比赛等载体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此外,诸如陶艺、书法、国画、围棋、民族乐器等也都纳入了哈市各中小学校的特色课程。
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王欣认为,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是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各校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为传统文化的进入提供了空间。由于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魅力,各学校才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积极开发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多种教育渠道,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传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事、道德规范、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科学院一位研究员对传统文化在校园深受欢迎的现象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髓,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魅力,传统文化进校园,长期的耳濡目染,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完美人格。而广大青少年承担着民族复兴使命,更有义务去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