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9日电 2005年末,山东省阳谷县的农民王宇(化名)假扮农药商来哈参加种子农药订货会推销假农药,此后卖出了6吨自己生产的伪劣农药,造成哈市农户玉米减产直接损失达42万元。2006年末,王宇再次使用假身份来哈参加种子农药会被公安机关抓获。5日,此案侦查终结。26日,王宇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农药罪被哈尔滨市道里区检察院提起公诉。
38岁的王宇是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某村农民,2005年10月,他在阳谷县印了假名片,假名叫刘信。当年11月,他使用刘信这一假名假借聊城市农丰化工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的名义来到哈市参加种子、农药订货会,名片上的单位“聊城市农丰化工有限公司”是他自己编造的,只有名片上的手机号是真的。在哈尔滨种子会上他认识了黑龙江省依安县销售农药的刘某,刘某给他留下了联系电话。
2006年2月初,哈市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经理找到刘某说要买种衣剂,刘某就把王宇介绍给于经理认识。此后,于经理联系到王宇,表示要买玉米种衣剂。当时,王宇对他宣称自己卖的玉米种衣剂含药(杀虫剂和杀菌剂)量都能达到20%,最后双方讲好玉米种衣剂1万元1吨,于经理决定要6吨农药。
为了制造假农药,王宇花1000元钱在河南省台前县某农业开发区租了一个工厂,然后开始生产假农药(种衣剂)。王宇买了真种衣剂后,看着上面的说明竟开始自己“学习”制作。在准备好了生产设备、原材料、商标和包装后,他又雇了3个农村妇女帮其制造了1500多箱假种衣剂,约7吨左右。王宇卖给哈市的于经理1375箱,共6吨,剩下的都卖给阳谷县的王某。
于经理看到王宇邮来的农药包装瓶和农药的说明书、商标等都很真实,所以,他一直以为公司买的农药没问题。可是,2006年3月,北京农大一个种衣剂厂的业务员来到该公司推销种衣剂,称种衣剂每吨价格应在1.6万元,于经理认为贵,告诉他自己买的种衣剂才1万元一吨。于是,该业务员拿了一瓶回北京化验,结果发现该种衣剂中没有药剂含量,是假货。该公司因使用王宇销售的假种衣剂致使其出售的玉米种子出芽率低,公司经销商只好赔偿农户损失,经鉴定经济损失达42万余元。
2006年4月10日,该公司向公安机关报案。2006年12月,王宇再次来到哈市参加种子农药会,用的是聊城鲁西永丰化工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的假身份,名片上的名字叫刘磊,仍在继续推销自己生产的假种衣剂。2006年12月18日,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王宇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