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伊春嘉荫奏响“农民增收快富交响曲”
2007-04-02 16:08:35 来源:东北网  作者:袁道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日电 党的富农政策,如缕缕春风吹遍了黑龙江畔的嘉荫大地,让这里的农民朋友欢欣鼓舞,信心百倍,奔富快富的劲头儿更足……

  2006年,嘉荫县的农业总产值实现65730万元,比2003年增长68.9%,年均增长19.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80元,比2003年增长了50%。同比增长9.5%。从这两组数字的背后就可以透视出嘉荫县党政一班人的真情付出;从这两组数字的里面就可以反映出嘉荫农民的日益富足......

  “这几年我们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政府啊!”伊春市嘉荫县以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实际行动奏响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不断拓宽农民增收之路,拽着农民快步奔富”的“农民增收快富交响曲”,着实让这里的农民朋友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广大农民朋友的心声和他们殷实红火的日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何繁荣农村经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富、日子越来越红火,这一直是近年来嘉荫县领导千方百计想着、全身心投入抓着、坚持不懈地干着的大事。他们情牵“三农”,把主要精力和心思一心一意地用到了“为了农民的富足和欢笑”上来。

  近年来,该县积极引领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以优质大豆、绒山羊、民有林为主的“三色经济”,鼓励农民发展水稻生产、袋栽黑木耳、北药种植等特色产业,使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并且逐步让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可持续增长。发展“金色经济”的规模效益逐年显现,优质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81%,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发展“银色经济”让农民发了“羊”财,2006年,全县的绒山羊饲养量已达到38.6万只,实现产值7100万元,仅此就为农民人均增收945元;发展“绿色经济”让农民有了“绿色银行”,全县累计已发展民有林104.6万亩,民有林成了“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摇钱树”;发展水稻生产、袋栽黑木耳等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又开辟了新的途径。

  水稻种植真正让农民朋友尝到了甜头。王家店村是嘉荫县向阳乡临江的一个较大村屯,全村共有居民235户,人口919人,耕地面积14700亩,人均不足15亩,曾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贫穷落后村。近几年该村借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东风,在全村发展水稻生产,短短几年,王家店村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水稻生产村。2006年,该村水稻种植面积达3000亩,总产量1500吨,使农民人均增收了300元。

  黑木耳栽培切实鼓了农民的腰包。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地处偏僻,过去十分贫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在全县73个行政村中排名始终处于后几位。近年来,村里把发展袋栽木耳作为“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当初,村书记王成海和村主任万喜带头投资1万元率先种植了2万袋,当年纯收入就达6000余元。通过村两委班子的典型带动,坚定了村民发展袋栽木耳致富的信心,2005年,全村农户种植黑木耳,纯收入189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2006年,全村地摆木耳发展规模达300万袋,实现产值7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00元。现在,全村多户农民都盖起了崭新的大砖房,购买了摩托车和手机等,日子过得殷实红火。

  惠农政策助农增收。这个县还先后出台了《嘉荫县发展水稻生产优惠政策》、《嘉荫县土地集约化经营优惠政策》、《嘉荫县发展袋栽黑木耳优惠政策》等,这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和干劲。2007年,嘉荫县将重点支持沿江乡镇的村屯、农户,在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块进行“旱改水”,大力发展水稻种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同时,开展土地集约化经营试点,全县计划组建3个农机合作社,实施土地集约化经营总面积10000亩;发展袋栽黑木耳1561万袋,实现产值2542万元;种植北药2.5万亩,改培面积7万亩,实现产值5500万元。并且,建立7处农业示范园区,发展350户科技示范户,落实120项科技入户项目。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