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王福堂:在粟海潮头闪光
2007-04-04 09:14:36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4日电 题:他在粟海潮头闪光

  在祖国北疆的小兴安岭南麓,哈黑铁路与202国道交汇处有一个重镇——龙镇。这里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层层叠叠的绿野,犹如一望无际麦海中的小舟一样,星星点点,几十辆拖拉机在一望无垠的田地里作业,也宛如一艘艘拖轮从远海驶来,这里就是过去的“北大荒”,如今的“北大仓”。

  在这粟海无垠之中,矗立着一个现代化粮食企业,放眼望去,世界银行投资的立筒仓、浅圆仓,中储项目的砖圆仓、拱型仓与高耸的工作塔、发放塔遥相呼应;整洁宽敞的白色路面、笔直的甬道、满院花草绿地散发出的幽香,令人仿佛置身于充满诗情画意的南国春城之中,这里就是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龙镇粮库。它的“当家人”,就是远近闻名的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王福堂。

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王福堂

  王福堂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大汉,近一米八的身高、一百八十斤的体重、一双充满智慧的双眸、黑里透红的脸庞,风风火火、务实果敢的性格,充满热情,为事业默默奉献、勇于探索更是他与生俱来的品格。龙镇粮库的每一次变化,都记录着他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续写辉煌的足迹……

  他是一个勤奋务实的人

  1998年是粮食企业改革最关键的一年,王福堂调到这个国储大库当主任。当时全库粮食存储均以传统、简易的储粮仓进行存储,跑漏、炸仓现象十分严重,仓储量也十分有限,已经满足不了储粮大库现代化储粮的需要,更谈不上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当时又有1万多吨粮食急需进仓。他白天跑贷款,晚上和星期天就深入到群众中去,征求对粮库建设的意见和要求,一连几个星期不回家。经过多方论证,各方面统一了思想,动员职工集资建仓。他自己首先带头集资1万元,职工们纷纷响应,不到10天就集资180万元,一个轰轰烈烈建仓兴企活动开始了。施工劳动两班倒,每人每天工作12小时,王福堂却很少离开工地。一天上午,施工队要螺丝,王福堂随即去了仓库,20多分钟也没回来,在圆仓上干活的保管员下来跑到仓库一看,他竟拿着螺丝趴到出库台上睡着了,同行们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大家算了一下,他已经48个小时没离开工地了。

  经过全库职工的共同努力,新建拱型仓四座,增加仓容2万吨,年节约支出30万元,缓解了储粮紧张的问题。但王福堂并没有停止不前,他觉得这只是小打小闹,要想有更大的发展,非建成现代化的大型仓储企业不可。通过积极争取和多方面做工作,当年争取到“世行”贷款3200万元,修建了浅圆仓三座、立筒仓四座、工作塔及发放塔各一座以及其它附属设施,进一步扩大了仓储量,极大地改善了储运条件。

  为了能把粮库建成一流的粮食仓储企业,他又开始了艰难的奔波,省计委又一次被他以及他所带领的同志们的工作精神所感动,对粮库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来考察的专家感慨地说:“投资建中储库项目,有钱花在这里我们放心。这项投资1400万元的项目,目前已竣工,现代化的标准仓储能力已达到10万吨,成为我省北部一流的仓储企业。

  他是一个想事干事的人

  王福堂心里明白,随着粮改的不断深入和资金封闭管理的不断规范,在粮食市场处于徘徊低迷的不利形势下,仅仅依靠补贴,企业是不能发展壮大的。如何培植企业的财源,成为摆在他和领导班子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经过多方论证,他决定在远离粮库150公里的通北一个部队农场的废弃地开荒建农场。

  1999年深秋,王福堂与粮库30多名干部、职工坐着“东方红”拖拉机,载着棉帐篷、粮食和炊具向垦荒点进发。天上下着雨夹雪,地上结着薄冰。卡车突然陷进泥水中,车失去控制滑入涝洼坑。情况十分危险,大伙一齐跳下车,帐篷、炊具、粮食全部进了沟。王福堂带领这30多个人,倒运翻在水里的物品。个个全身都湿透了,无情的寒风不停的吼叫着。幸好,附近部队闻讯赶来救援,才把翻进水里的东西全部拉上来。部队首长看着满身是泥的王福堂与职工们,感动了,当场决定义务出动两台拖拉机及全部农具帮助粮库开荒。

  王福堂带领职工走办场创收的路,犹如脚下这条坎坷泥泞的路,充满着艰辛和困苦,他们没有愁苦和叹息。他深信,只要挺直脊梁勇敢走过去,前面一定是一条让企业腾飞的金光大道。就这样,他们住帐篷喝沟水,一天三顿煮面条,穿靴子套毡袜……艰苦条件没有吓倒他,一天24小时连轴转,拖拉机手累到了,王福堂就当驾驶员,职工衣服湿了他就帮着烤,终于在上冻前开出耕地3000多亩,开春播上了种子,当年就产粮食20多万公斤,收入21万元。在粮食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他又带领职工开垦出500多亩的水田,建鱼池8000多平方米,栽果树1000多棵,建起了小规模的家禽和畜牧养殖场,固定资产30多万元,现已成为农业生产、渔塘、养殖场、酿酒于一体的综合创收基地,三年创收60万元。

  2002年,龙镇粮库没有得到国家粮食储备任务,这意味着没有新的粮食补贴给龙镇粮库,企业生存与发展,职工工资发放等诸多困难一应而来,王福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走“走出去,引进来,强强联合”的兴企之路,主动与外埠粮贸公司挂靠,共为其代购、代储粮食33000余吨,创收120万元,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2003年,王福堂积极向省中储粮分公司及齐市监管处争取国家储备粮代储指标2万吨,每年取得补贴80万元。同年12月,他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发展建设粮食批发市场的有利契机,争取到在龙镇粮库建立“粮食批发交易市场”项目,2004年1月与哈铁分局签订合作协议并正式挂牌运行,目前已发运粮食900车,创利润45万元,实现税收37.4万元。为了争创更好的经济效益,王福堂本着“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壮大”的发展方向,更新经营理念,拓宽经营范围,准备以租用专用线、增建专用线、扩建站台的方式,争取与哈铁分局再度协手合作建立“物流中心”,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创造更高的经济成果。

  看到自己和职工们用心血与汗水换来的成果,看到企业一天天地强大起来,王福堂由衷地笑了。光荣称号、神圣职责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当他体现在行动上时,共产党员就从平凡走向伟大。

  他是一个勇于改革的人

  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王福堂非常注重科学管理,对职工的贡献和劳动表现奖优罚劣,制定一套不同标准的评估细则。按龙镇粮库的职工们说,他们就是“贴头皮”的责任目标,实行民主、公开、平等的考核。有个领导子女因“评估积分”过低被解雇,不知有多少人找过王福堂,但都被他婉言回绝了。他真情实意地对这个下岗职工说:“我可以帮助你筹办一个小店,或一节柜台自己经营,但按章评估的结果我不能推翻”。生产费用一律落到班组,成本倒计,政务、财务、业务一律公开,使每个职工都会精打细算,年均拣回小线300公斤,减少穴子、苫子用量2.7万捆,席子8000领,节省费用20多万元。三年里,剔除政策因素累计实现利润305.9万元,成为全省同类型企业的佼佼者。

  减员增效使一部分职工离开工作岗位,自谋生路是改革中必须经过的一个残酷的过程,2003年根据企业的实际将有226名合同制工人终止劳动合同。一时间,干部和职工的眼睛都盯住了他。王福堂果断提出了“无情改革、有情操作”的改革思路。他心里明白,要按党的方针政策办事,无私才能无畏。他做到三公开:一是方案公开;二是职工的个人档案中有关资料公开;三是终止合同职工名单公开。成立了由书记、主任及总支成员参加的企改领导小组,专门解释、解决终止合同职工的一些特殊情况、特殊要求及一些思想问题,凡符合条件的一律按规定给予照顾,不合乎条件的一定解释清楚。他自己的两个外甥女都是合同制工人,都是这次改革的对象。王福堂从小是姐姐拉扯大的,姐姐及外甥女都找到他,想留下来。他含泪相劝,在姐姐和两个外甥女都不理解的情况下,还是把她俩的名字写在终止合同名单的最前面。一些过去的老领导、老同学、现在的同事为留住自己的亲戚写来了条子,打来了电话,亲自上门求助的很多,他都一一回绝了。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改革”工作,使王福堂瘦了十多斤,人明显地苍老了许多。但最终顺利完成了226名合同制工人终止合同工作,平稳地渡过了粮改工作的攻坚阶段。

  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王福堂牢记党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对自己和班子成员要求得十分严格——不许大吃大喝,不用公车办私事,不用公款请客送礼和搞其它娱乐消费。这在龙镇粮库领导干部中,已经成为无人不知的铁的纪律。去年,他亲属的孩子结婚,想用库里的小车接亲,被他一口回绝了。一次,一名外地推销材料的业务员与粮库做成一批买卖,事后,推销员悄悄地将一个存有五万元钱的存折放在王福堂的桌子上就起程回家了。他发现后把存折交到财务处,由财务人员退回给人家。单位每年的基建项目很多,很多人千方百计地找他,给他个人这样那样的好处和回扣,他都态度坚决地拒绝了。他说:“我们当领导的本来已比一线职工得到的多,我决不再拿一分昧良心的钱。”

  在对待粮库建设的工程质量上,他严格把关,分毫不让。有一次,施工队连夜浇筑墙体。几天后,当卸下脱板时,发现墙体有未震实的地方,他一向微笑的脸立刻变得铁青,非要拆除不可。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请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家,设计重放“止水钢板”的方案。按这个方案重建,既不影响其它工程受损,又保证了这个工程质量。王福堂正是靠着这种大公无私的品格,使龙镇粮库一项项重点工程,成为了一个个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优标工程。

  常年战斗在工作岗位上,没昼夜地处理着繁重而又棘手的业务,使王福堂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里,他常说,对待粮库这个大家,我问心无愧,但对待妻子和孩子,我不是一个好丈夫,更不是一个好父亲。妻子得病了他只打了电话安慰几句,女儿结婚他也只是当天去当天回,开始妻子不理解,时常两人会闹点小矛盾,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每次加班、出差不回家,打电话给妻子时,妻子都会半开玩笑半心疼地说,忙你的去吧,这不是你家,你的家在粮库,你的亲人是你那帮干工作不要命的职工。每每听到这些,王福堂都会感到愧对妻子,算算这些年,他连续在家呆上几天的日子都屈指可数。王福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把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他对待职工比谁都亲。他是一个体贴入微的人王福堂心里明白,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领导要把工人装在心里,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才能调动职工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潜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他刚到任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职工家属区的公共厕所已破旧不堪。回到办公室,召集有关人员研究,他表态,情愿把自己一个月的工资都拿出来也要为职工解决这个困难。在他的提议下,很快建起两座永久性厕所。又用闲置的空房子,建起了浴池,职工下班后可洗上热水澡。职工李臣患胃癌,正赶上单位资金紧张,他和其他领导同志捐款为李臣治病。龙镇粮库有个孤儿刘兴军,在无能力筹备婚礼的情况下,王福堂亲自和班子成员及工会的同志研究为其操办婚事,安排房子、购置家具,直到把婚事操办完。71岁的刘德福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残废军人,去年,这位老人手腕糜烂不封口,医疗费花了上千元也不好,王福堂知道后主动提出全库党员为刘德福捐款到外地治病。共捐款3000多元,为老刘治好了病。

  在和王福堂的交流中,人们除了能感受到他的执著、他的坚韧外,还有那份无欲无求的从容平和,在从企的几十年里,他从一名工人到中层领导到企业当家人,从中,他看破了许多,也悟出了许多。他说,其实有时候人们看重的事情是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并不太重要。诸如成功、权位、荣誉等,都是过眼烟云,热闹一阵也就罢了。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只有为社会、为人类、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活得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这就是在粟海潮头闪光的王福堂,这就是他永远追求和奋斗的人生坐标。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