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他培育了4位世界冠军:追记七台河短道速滑教练孟庆余(上)
2007-04-16 09:50:3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吕天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6日电 他培育了四位世界冠军,他的弟子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他发明创立了独特的训练方法,他身价无量却一贫如洗———已年过半百的他为了赶一场冰上训练课,却因一场意外车祸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2006年8月2日9时7分,国家高级教练、七台河市体工队队长孟庆余的生命终结在了攀登事业巅峰的征程中。30年没有耽误过一场训练、即将结束和老伴20多年两地分居生活的孟庆余,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圆梦:小城托起世界冠军

  “杨美贞,注意蹬冰节奏!孟晓雪,把臂甩起来!王伟,你和王濛再滑三圈!”这是日前记者在七台河市体育局采访,观看孟教练留下的录像资料时看到的情景。

  孟庆余读小学时就酷爱冰上运动,曾取得过哈尔滨小学生速滑比赛第三名和中学组的冠军。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潮流,将孟庆余从哈尔滨卷到七台河,在知青队伍中他与众不同的是行李卷上别着一副闪光的冰刀,在新建矿落脚当了一名采煤工人。一到冬天,工余时间他就跑到离矿井不远的倭肯河上滑冰琢磨速滑技战术。孟庆余的特长被市体委领导发现了,1974年,他终于如愿被调到七台河市体校任速滑教练。从此,他矢志当冠军的夙愿与他培养冠军的理想嫁接在一起了。

  孟庆余从事短道速滑运动30年,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张杰、杨扬、王濛、王伟四位世界冠军,孙琳琳、张长红、杨美贞、韩梅、康展佳、赵敏等数百名优秀速滑运动员。可领奖台上,我们从没看到过他的身影。他所经历的一段段艰难里程就像冰场上那一圈一圈的银色跑道,一批又一批的队员在他的带领下从这里起步。

  谈到这些,七台河市体育局副局长刘凤云感慨地说,从1984年七台河市体工队组建至今,经孟庆余等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得世界级金牌117枚,省级、国家级金牌300余枚,10余次打破世界纪录。2006年,又有三名七台河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被选拔到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了世界大学生冬运会,并取得了一金一银的好成绩。

  创新:训练“高、精、尖、准、狠、细”

  经过多年实践和学习,孟教练总结出“高、精、尖、准、狠、细”一整套独特的训练方法,极大地缩短了运动员的成才周期。一大批世界级、国家级的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从七台河这座小城市走向全国和国际比赛的起跑线。

  七台河的运动员大多数来自矿山和乡村,当运动员首先要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精神,上场不怯阵,两腿不哆嗦。孟教练想出各种奇招:先练胆,带孩子走漆黑夜路,带孩子们去跳桥。在距离河面六、七米高的桥上,他让十几岁的女孩子一个接一个往下跳。虽然方法有点粗暴,不过,孩子们跳过几次胆儿就大了,多高也敢跳了。

  他对所有小队员的纪律要求极为“严酷”,不许吃零食,不许上歌厅,不许睡懒觉,不许穿高跟鞋……有一次大夏天太热,现在的冬奥冠军小王濛偷跑出去喝了一杯冰水,被孟庆余硬是罚过站呢!

  为了锻炼耐力,孟教练经常亲自骑车带孩子们长途拉练,一直到他五十多岁的时候,他依然和孩子们骑车从七台河出发,行程开始是鸡西、佳木斯市,数百公里当天来回,后来是七台河—牡丹江—哈尔滨—依兰—七台河,路途长达数千公里,行程要数天。饿了吃带去的干粮,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水。

  被戏称为“恶魔教练”的他,终于带出一批天不怕地不怕能吃苦敢拼搏的孩子。

  奠基:倡导专攻短道速滑

  孟庆余一方面坚持对运动员进行着持久而严酷的训练,一方面他的目光一直紧紧盯着世界速滑运动的发展最前沿。

  经过精心研究和深长思考,他向七台河体委领导建议,体工队应从大跑道训练转向专攻短道速滑项目,举全队之力向这个新项目进军!他认为,七台河本来就没有大跑道冰场,不如搞短道,可以因地制宜,同时新项目搞的人不多,可以出奇制胜。

  针对教练队伍年纪轻,实际教学经验不足的特点,孟庆余总结出了自成一家的训练方法。他十分重视教练员后续教育,组织年轻教练学习国内外短道速滑最新实战技巧,亲自指点年轻教练们撰写训练心得。每逢重大赛事,他就率队到现场观摩,开阔训练视野,提高教练执教水平。体工队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学习、生活、训练一体化的办学体制,稳固形成了塔形梯次人才结构,为层层选拔优秀速滑人才储备了为数众多的好苗子。

  历史证明,这样的眼光,不仅奠定了七台河冰上运动激动人心的发展前景,还奠定了七台河源源不断为国家和上级运动队输送短道速滑优秀后备力量的实力。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