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7日电 孟庆余走了。他留给家人的,除了那一点点工资,没有一分钱额外存款。
孟教练出事那天,人们发现,他腕上戴的,是跟随他多年的那块15元钱的手表。他不为名利,两袖清风,奏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给队员慈父般的爱
在长达33年的教练生涯中,孟庆余常常是小队员们看不懂的人。训练中他板着脸,看起来那么严酷无情;下了课,孟教练又如慈父般给他们无限的呵护和关爱。
后来成为省速滑队成员,现在受聘为深圳速滑队教练的赵敏,从小父母离婚,同年迈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进入体工队后,队里为她免了所需费用,孟教练视她如自己的女儿,长年用自己的工资为她交伙食费、服装费和生活费。
七台河至今没有一个像样的滑冰场。为提高训练强度和成绩,体育局每年拿出一笔资金,要教练在无冰期,带孩子到哈尔滨冰上基地训练,时间长达9到10个月。由于经费有限,孟庆余只能在冰上基地附近租用最廉价的民房。为节省开支,孟庆余既当教练员,又当采购员、炊事员、文化课辅导员。宿舍没有炊具,他就把家里的锅碗瓢盆搬来。缺吃的,他就拿自己的工资买粮、肉和蔬菜。训练队成了孟庆余的“家”,他的家反而成了训练队的“仓库”。
入夜,孩子们都睡了,这时,白天一直带队员训练的孟教练又开始另一种繁累的体力劳动———为小队员们磨冰刀修冰鞋。
亲情友情留遗憾
长年在外带队训练,家里一摊子事全扔给了爱人韩平云。1981年妻子剖腹产,他正带队在外地参赛。
有一年,他正在冰上基地带队紧张备战全国青少年短道速滑公开赛,单位打了三次电话催他回去,原来他爱人和孩子因煤烟中毒双双住进了医院,他发疯似地赶到医院,看到昏迷不醒的妻儿,他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在病床前放声大哭。
他的父母就住在哈市香坊区,离冰上基地只有几站地,可他很少能抽出时间去看望。一次,弟弟给他打电话:“明天是爸爸的生日,你能不能抽一点时间回来?”可是,置身于繁忙的集训工作中,他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
他把爱的砝码放在了滑冰队,放在了运动员身上。有一年春节放假期间,原省体委主任刘海云去冰上基地慰问,发现孟庆余正领着一帮孩子训练。一问才知道,平时冰上基地有省队、青年队等好多队训练,经常排不开。放假期间,他们正好可以抓紧时间做系统性训练。
两袖清风感天地
孟庆余去世后的一天,体育局工作人员在哈尔滨打开他的铁柜都呆住了。里面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两双袜子补了又补。几件他常穿的破旧的运动服摆在柜子的上层,下面是一双待修的冰刀,还有钳子、螺丝刀等工具。桌子上摆着一台用了20多年的14吋破旧电视机,这是他这个副处级干部、高级教练员的全部家当。他的妻子说:从孟庆余当教练那一天起从来没有向家里交过全额工资。除了给老伴的工资卡里有几千元钱,孟庆余在银行没有一分钱个人存款。
有人出高价要买走他手下最优秀的运动员,许诺给他优厚的待遇,如解决住房、配送专车、给儿子安排工作,想把他从七台河挖走。但当他走上冰场,看到那些生龙活虎的孩子,想到父老乡亲对他的期望时,他谢绝了所有的邀请,他的心已经与七台河的起跑线、与这里的银色跑道紧紧连在一起……
孟庆余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练员、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个人、省“十佳”公仆,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省中青年专家、市拔尖人才、市十佳公仆等荣誉称号,七台河市短道速滑队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被命名为短道速滑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七台河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体育局联合下文,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优秀共产党员孟庆余同志学习。国家广电总局决定将孟庆余培养冬奥冠军的感人事迹拍成电影(暂名为《金牌教练》),此片已被列为广电总局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点项目。
日前,我国著名编剧许波、著名导演徐耿及龙江电影制片厂的编导人员到七台河,实地采访搜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