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2日电 “早想啥了,当年通车那会儿为啥不好好修,如今弄得堵车不说,还在重复扔钱,这不是浪费吗!”11日8时,在哈市中山路通往红军街的地下通道处排起了长长的车龙,大众公司出租司机老王一边按喇叭提醒前车往前挪,一边和记者嘟囔:“这个地下通道,车速一慢就堵车,这会儿又赶上装修……”开了14年出租车的老王说起红军街地下通道禁不住眉头紧锁,“这个地道,每年都往里扔钱,刚开通那会儿,车一进通道,就像进到烟囱里,灯光昏暗不说,烟雾弥漫特别呛人,后来好不容易整好了。前两年,又吊了个棚,可没过两个月,棚顶就开膛了,之后又修了好一阵,没过多久又鼓大包了……”地道桥装修和自家装修的理儿相同,要有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谱儿,想好了再干,不能总折腾。一些市民接受采访时也向记者这样表示。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这是老百姓都明白的理儿。哈尔滨和沿海及南方经济富足的城市相比,腰包有点瘪是事实,可财政收入占到我省近半壁江山的哈尔滨,修路资金因何不能足额保证?与此同时,连日来,冰城百姓也一再质疑:面对年复一年的翻浆路,哈尔滨每年春天只能给翻浆路打补丁,一再说没钱不能彻底修好翻浆路,可为啥一个已经开行16年的红军街地下通道却修了又修。如果将这些钱花在补路上,街路又会减少多少个大坑。
一处地下通道数次装修
红军街地下通道的数次装修,不仅百姓看在眼里,出现的诸多设计和质量问题,媒体也没放过。
中山路、红军街是哈尔滨的百年老街,也是哈尔滨迎宾景观大通道网络中的眼珠子。建于1991年的红军街地下车行通道,也是哈尔滨交通流量最大的交通干道之一。当年刚刚建成时,就因为通风不畅而成为百姓投诉的热点。直到1998年,省人大龙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职能部门的监测显示地下通道汽车尾气污染物超出国家标准十几倍。
到了2002年10月,地下通道装修改造工程作为当年哈市的城建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原来墙上的灰色大理石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光板墙,顶棚换上了平整的天棚板,隔离带装上了大玻璃。可好景不长,工程竣工通车近两个月,该地道新装修的漂亮平整的天棚板开始大面积脱落,整个天棚开膛破肚,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对过往车辆而言更是头顶悬利剑。追究其新安的天棚板为何会频频脱落?当时负责该工程的市建一公司相关人士解释说:天棚上不断脱落的是安装在棚顶的矿棉吸音板,设计图纸就是这样规定,材料也是经过甲方认可的,不过,这种板材只适合在室内的装修,室外极少采用。再有地道的风扩力很大,也是造成矿棉吸音板脱落的原因。如今重新装修,这些至少价值20万元的板材只能扔掉。
不过,家住马家街的自驾车主郎先生却不理解,2002年装修时,拆了大理石方砖,今年装修时,又铺上了大理石方砖,很显然是在瞎折腾。据了解,这次装修改造花费在1430万元左右。
门面工程想好了再干
和兴建高楼大厦等门面工程不同,街路、桥梁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它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质量。但相对于修路而言,门面工程的花费却十分高昂,有时甚至不惜代价。
如果问,经纬街绿地是哪块,你不一定能够脱口而出。如果说四化大墙绿地就是经纬街绿地你一定又会恍然大悟。就是这块绿地,夜晚梅花彩灯摇曳,白天绿树花草喜人。当年拆大墙建绿地时,本来设计成了“曰”字形,也就是现在的绿地中央有一条人行横道,施工方也完成了水泥小道的施工,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却被用土埋上了。和记者说起这事的马大爷觉得有些浪费。
和这样的小浪费不同,当年哈市政府搬到了江北新的办公楼,2000年10月1日,原楼位置投入数千万元修建了哈市最大的市中心休闲广场,东起兆麟街,西至尚志大街,南依哈一百,北临东九道街,占地面积36154平方米。广场不仅有花坛、树木、路灯、喷泉,而且还留下了李兆麟将军殉难地的纪念碑。每逢盛夏,到广场上休闲的市民如织。
到了2005年,这个广场和哈一百绑在一起卖给了大连大商集团。如今,在原广场的位置,一座高楼正在加紧建设着。且不论广场变商场,政府不仅不会赔本而且盘活了老企业,还出现了新的就业岗位等多赢局面,但值得思考的是:早知现在盖商场,何必当初建广场,当年浪费的资金,如果用在大修翻浆路上,如今哈尔滨的街路又会少了多少大坑。
哈市有能力根治翻浆路
近些年刚刚新修过的南极街、太古街,如今为何又翻浆?除了资金和气候的因素之外,哈尔滨根治翻浆路还存在哪些硬伤?是技术上做不到吗?
记者从哈工大交通学院了解到了这样的信息:哈尔滨有雄厚的技术能力根治翻浆路。相关专家介绍说,“翻浆”是道路冻害,上世纪50年代,哈市的道路多为砂石路,翻浆问题严重。1959年,哈工大道路工程学科参与国家交通重点课题“道路翻浆问题的研究”,并于1960年同哈市政研究所合作建设全国第一条防治翻浆的实验路———哈市道外区二十道街。
二十道街地处松花江倒灌区,地下水位高,是典型的翻浆街道。课题组以迁移理论为基础开展研究,指出翻浆的重要原因是水冻了仍然会迁移,迁移后在路基下形成冰夹层。每逢春季,冰夹层化成水,下面的土层仍冻着,水只能通过裂缝向上涌,严重时泥浆翻出。调查勘测后,他们突破了美、苏规范的限制,创造性地应用石灰土防治冻害,建隔离层,修排水孔,分块封闭……路建成43年了,至今未出现翻浆现象。有了二十道街的经验,他们又参与修建了肇东县昌武镇实验路、巴彦县实验路,后又将经验推广到吉林省。后来,他们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著名的“7404工程”———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的跑道设计中,在结构组合、材料选择和结构厚度等方面提出设计方案。经过30多个冬季的检验,证明这种结构是合理的、先进的。道路翻浆被遏制的同时,沥青路面的缩裂这个世界性难题,也被哈工大研究的改性沥青所解决。201国道的哈双高速公路、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西段给予了运用,现实结果表明,较好地保证了北方地区高速公路的性能和品质。
技术和材料上可以根治翻浆,为何还会出现翻浆路,除了偷工减料,三分建了七分没管好恐怕是原因之一。“青藏高原都建成铁路了,难道平原的哈尔滨年年治不了道路翻浆?”采访中,更多的百姓对新修道路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对翻浆路成为哈尔滨的“春天病”表示很难理解。在采访中,对于市政重复建设的浪费,鲜有主管部门提及,可一旦说起道路维修资金的捉襟见肘,夸夸其谈的却大有人在,什么投入不足相关标准的1/3,什么历史欠账太多等等,都是说得过去站得住脚的大道理。可让百姓不解的是,为什么有很多主管者挠着脑门说困难,却很少有施工者拍着胸脯来保证今年大修的路明年一定不翻浆。
“翻浆就像摔跟头,在同一地点同一问题上,摔一次算意外,摔两次也算正常,但如果年年因此而跌倒,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百姓盼着翻浆路能够和红军街地下通道的装修一样,一步修到位,别总穷折腾,大修一次,就要保证十年八年不再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