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耗资5000万元医疗大楼 建成两年一天没用
2007-05-21 14:35:3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宝森 朱彤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1日电 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院路、房舍干净利落,俨然一个大花园。蓝白相间7层高的现代化住院大楼在花草树木围绕之中,显得格外静谧、亮丽。

  然而,人们想不到的是,这座大楼自建成之日起就静静地闲置在这里。

  现状 5000万元的大楼在沉睡

  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是市卫生局直属医院。全院有医护人员388人,拥有460张床位,属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医院属纯公益性质,按照政府卫生部门要求治疗除肺结核以外的37种传染性疾病。

  “医院新住院大楼是2003年开始建设的,2005年土建完成,是政府交钥匙工程。我们只等接收使用即可。大楼总投资4909万元,其中土建3300多万元,医疗设备1500余万元;大楼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设置90张床位。大楼是按防大疫要求设计的,设施配置很高。”院长邹志刚这样介绍。

  据了解,2003年“非典”过后,国家开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投资建设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设施。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哈尔滨急救中心大楼等相继在2006年初投入使用。传染病救治大楼也是在2003年开始建设的,救治大楼分主楼和附楼,两楼分开,主楼用于救治患者,附楼用于医护人员换岗和休息就餐。然而,作为疫情防治最重要的传染病救治大楼在2005年建成后,至今没有投入使用。

  据记者观察,大楼里外装修均已完成,但楼门紧闭,有人看守。据有关人士介绍,到目前,大楼连最基本的电力都没有接上。

  “我们是在2006年夏季接到市建委的一份函件,告诉我们土建已完成,他们不再负责,以后的事情由我们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承建方始终没有将大楼交给我们。”邹志刚院长无奈地说。

  忧虑新楼何时启用怎么用

  “大楼建成了却没有投入使用,不知是什么原因。但不论如何,一旦发生新的大疫,政府投资建设的防治设施却不能投入使用,我们还得像‘非典’时一样,只能采取临时措施,救治风险非常大。我们可不愿再经历那样的情景。”一些医生为这样的建设速度不满,也为他们面临的处境担忧。

  据一位卫生界人士说,传染病大楼建设是按国家防大疫高标准建设的,整个大楼全部使用负压设施,能很安全地完成大疫时患者隔离、救治等任务。但这样的高标准设施,一旦投入使用,在没有大疫的时间里,给医院日常使用带来了难以承受的高成本。

  “就是建成交给我们,我们也养不起。平时即使不使用,我们每年都要支付100多万元的养护费用,其中热费42万元,水费15万元,电费50万元。而一旦用起来,按现在的医疗价格,90张床满负荷使用,每年我们至少要亏损360万元,每天一万元。”院长邹志刚说。

  惊诧公共卫生资源怎能如此浪费

  据了解,在“非典”过后,2003年到2006年4年间,哈尔滨市共投入2亿多元用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平均每年5000万元左右,而闲置的传染病医院新救治大楼的投资就近5000万元。

  对于传染病医院新救治大楼至今尚未投入使用问题,一些专家认为,这样对待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十分不妥当。

  “传染病救治大楼在整个疫情防治过程中是最重要的,这涉及到医护人员能否安全地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治。虽然‘非典’过去了,我省疫情预防形势也很好,但也不能因此高枕无忧。而且,传染病救治设施建设不能及时到位,也和国家要求相悖。尤其,近期气候反常,传染病又属多发时期,更应该快速完成这些设施,防患于未然。”我省卫生经济专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佟子林说。

  “盖房子就是要用的,盖起来迟迟不交工算怎么回事?如果是自己的,早就用上了。这到底是谁不着急呢?一旦发生大疫怎么办?”我国著名卫生经济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杜乐勋很是着急。

  佟子林教授说:“在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上,卫生部门要更新观念,思考投资效率的最大化。其不仅要从医疗卫生角度考虑,解决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用上,而且要考虑使用效率和使用成本。公共卫生设施建起来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起来。”

  杜乐勋认为,公共卫生投资要符合卫生经济规律,要用市场机制。如果不这样,像传染病大楼建设一样,不能在建设前一切筹划好,到时问题百出,不能按时投入使用,使投资效率大打折扣。

  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这样的公共卫生设施应该快速完善使用起来,否则,一旦发生疫情,后果堪忧。即使没有大疫,还可以他用。总之,不能让如此紧张的卫生资源闲置。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