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3日电 黑龙江省戒毒劳教所未成年大队是省内唯一一家从事收容教养失足未成年人的场所,这里收容着90多名因杀人、盗窃、抢劫、强奸等罪行进入管教所改造的“不良少年”。他们当中70%的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或联系不上亲人。面对着这些不懂事的孩子,管教所里的民警们不仅担当起了改造的责任,还要像爹妈一样照顾孩子们的生活、教不识字的孩子写自己的名字,甚至半夜还要叫爱尿床的孩子起来上厕所……在枯燥的工作中,他们用爱心感化着一个个迷失的少年。
为了能够真切感受这些管教民警和失足孩子共同生活的点滴,18日,记者来到黑龙江省戒毒劳教所未成年大队(以下简称少教大队),体验了管教们的日常工作。
两天一宿只休息4小时
管教们的工作时间和一般人的工作时间不同,他们每倒班一次就要工作两天一宿,而这期间全部的休息时间仅有4个多小时。18日5时许,记者来到少教大队时,刚刚值完夜班的民警王光宇、张海鹏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他们需要在早晨6点学员起床前做好全部的准备工作,逐个寝室清点人数、安排内务监督员,准备习艺劳动材料……
6点钟,学员们陆续起床开始洗漱,记者也正式上岗,开始了管教的体验生活。看着学员们进进出出洗漱间,站在记者身旁的管教张海鹏不断指点着。当看到一个个子不太高的小学员用手捧起一把凉水往脸上撩了几下便准备离开洗漱间,张海鹏走了上去,拍拍他的小脑瓜说:“你洗脸就这么唬弄啊,看看脖子都多黑了!”边说边将他拉回了水池旁,一边提醒其他孩子注意个人卫生,一边帮他洗起了脖子。
张管教说,这个孩子叫李亮,因盗窃进入少管所还不到一个月,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上洗漱经常“投机取巧”,每天洗漱时都要重点监督他。
管教们告诉记者,李亮这样的情况对于少管所里的孩子来说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和其他同龄的孩子并不一样。他们当中很多人长期游荡在社会上,虽然生存本领很强,但是却没有好的卫生习惯,很多孩子刚到管教所时不爱洗澡、洗衣服,个别孩子甚至十几岁了晚上还有尿床的习惯。
时刻都要观察学员的情绪
对待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只是指导他们生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管教们还要时刻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劳动是否认真、吃饭时食欲如何等等,因为这些都能反映出每个孩子的心理状态。
8点到12点是学员们的习艺学习时间。这个时间段,学员们被分为两部分,文化基础水平较高的学员学习电脑操作,其他学员则进行法律常识、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等课程的学习和扫盲教育。在4个小时的习艺学习中,少教大队的管教们主要负责在一旁监督,而今天记者也成了他们当中的一员。记者随管教们来回在学习室、电脑室、寝室间的走廊里巡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记者的双腿开始有点发酸,可是因为一直没有看到有管教坐在椅子上休息,记者也只好放弃了休息的念头。
怕记者对巡视工作吃不消,过了一会儿,少管所的陈东升队长便指着椅子让记者坐下休息。“那你们呢,还有个人刚值完夜班,也不能休息吗?”记者问。陈队长笑笑说,“我们都习惯了,管教们一边巡查还要一边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如果坐下来忽略了每个孩子的表情、眼神、精神状态,管教们就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情绪变化,思想教育工作便不好开展了。”
香烟是夜晚工作的伴侣
管教的生活是枯燥的,尤其是在夜晚的时候。在少教大队采访的一天中记者发现,因为总值夜班,几乎所有的管教都有抽烟的习惯,而且都抽得很凶。
少教大队管教们的夜班是由3人负责的,从22点到第二天6点,每人三个小时,休息的地方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其中,后两个人的夜班因为是在后半夜和凌晨,是人最疲倦的时候,但是管教还要打起精神不能睡觉,所以被大家戏称为“鬼班”。为了感受“鬼班”,记者随同管教张德利体验了一下从0点到3点时间段的夜班。
0点,张管教开始逐个寝室清点人数,因为怕吵醒学员,他非常小心。在清点人数过程中,张管教还要看看每个学员的情况,没盖好被子的要盖被子,听到有咳嗽的还要看看是不是生病了。有一个12岁的学员因为爱尿床,每天晚上还要叫他起来上厕所。对于这样的生活,他告诉记者,他和同事们已经习惯了,虽然枯燥,但看到有孩子通过改造不断取得进步,比干什么都高兴。
张管教清点工作在0点15分左右结束,他回到休息桌旁,但没有在椅子上坐下,而是点了一根烟后又喝了一大口茶水。张管教看看睡眼朦胧的记者说,民警们也困,就怕坐在椅子上会睡着,所以为了提神就使劲抽烟、喝浓茶,现在队里的很多同事一天都要抽两三包烟。张管教还自我安慰说,这个时间段的班总比下一个班的同事强,凌晨3点到6点的夜班才是最难熬的。
最担心孩子们解教后的生活
记者迷迷糊糊地坚持了3个小时的夜班,这期间靠着不停与当班管教聊天,才没睡着,而管教们则总是工作在这样的状态下。
管教们并没有认为自己的工作如何辛苦,相反,这些解教后的孩子们的出路才是困扰管教们的心病。记者了解到,在少管所里70%的孩子都有心理创伤,他们或是单亲家庭,或是因联系不上亲人才流落到社会上的。
管教们告诉记者,不管自己付出多少,看着这些孩子走上正途他们都觉得付出值得。可是很多孩子无父母、无经济、无文化、更无生活出路,解教后没有生活出路很容易再次学坏,看到一些孩子“二进宫”让他们心痛。在记者的体验生活中,管教们和记者说得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让记者多帮这些孩子呼吁一下,让他们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临告别前,陈队长还嘱咐记者,多写这些孩子,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不要让管教们的辛苦前功尽弃。